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网络学的发展,从化创作层面来讲,主要引起了三个变化,一是学的多媒体艺术表达,二是创作主体的虚位和分散,三是作、读实现了平等自由的对话,这些变化给传统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从我国网络学的现状看,网络学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建立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2.
网络诗歌是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的新的诗歌样式。从十多年我国大陆网络诗歌的发展来看,相对于平媒诗歌,它更多地体现了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解构。网络诗歌的匿名创作放弃了诗人对创作主体角色的承担;颠覆了传统平媒诗中的人文价值观;它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电子媒体的崛起,把诗歌置于全球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国新诗可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现它在艺术领域的再次复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网络所具有的新的载体特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对学作品的内质也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为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催生了诸如超本学、互动学、多媒体学等学新品类。网络作为人类社会虚拟的生存空间,则为学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学创作是一个包含诸多因子的系统工程,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学创作的自我运行规律。系统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了毛病,就会导致学创作由平衡态向不平衡态的转化。自我系统功能的丧失或遭到破坏,是造成学创作跌落或停滞的深层动因。主体的审美创作心理结构和艺术表现能力,是学创作的调控机制。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学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类学形式的统称,近年来迅速成长成熟,但至目前为止,国内极少有人从其产业化、市场化角度进行专述。本选取“网络学重新结构学产业、网络作家的创作水平、网站与出版社的推动性作用、网络学的市场化走向”等视角,对其现状与发展走向进行了概括性论述.以期为从事网络学创作及研究的人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一种新的学形态——网络学应运而生。网络学拥有诸多物质技术优势,可以成为最具活力的学形态,但当前网络学却处于尴尬境地。这种尴尬主要表现在:数量巨大,但精品匮乏;拥有极度自由的空间,题材却极其狭窄;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优越性,但作品样式十分单调;创作领域呈现沸腾之象,评论界却保持相对沉默;标谤为“另类学”,却又热衷于向传统学的“归顺”。形成当前网络学尴尬局面的原因:一是缘于创作群体学底蕴浅薄;二是缘于创作的游戏动机而非学追求;三是缘于人们对网络学特性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蒙的学创作一直追求创新,在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他做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标新立异地完成了现代主义学中国化,个人化的再创作,铸就了先锋学的独特艺形态。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性自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学要获得新的发展,首先应重视和强调它的主体性,在没有控制系统的全开放的情况下写作,如果停留于主观渲泄、自说自话,或把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割裂、对立起来,是不利于网络学发展的,其次,寻找新形式是网络学区别于传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志于网络学创作的人应加强形式方面的探讨;另外,仅仅是“写”还不能产生学,网络学要成为学,还必须充分重视诗性和加强诗性自律。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圈与20世纪河南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化圈给予20世纪河南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对苦难的抗争以有对中原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河南学创作的两大母题。河南学创作的活力来自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20世纪河南学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发展缺乏足够的理性批判精神;作家的知识结构尚不合理,艺术视野不够开阔。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学开始了新的崛起。  相似文献   

10.
网络学作为一种新时代的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它通过网络,结合时代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学的创作方式和特点,语言简化使表达和传播的时效性加强,适应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特征;它超越了现代社会的制度化和商业化,自由的表达作的思想,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学的无功利性;它突破了学创作中作和读的障碍,带给他们以平等和真实,从而使其为人们所接受。网络学将给当代学增加新的活力,促进当代学的民间回归。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的文化特质源于对传统文学进行的文化审视和文化改写。表现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网络文学文本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二者享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文学消解了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读者获得了更大的能动性和自由度;网络文学将传统的被鉴赏的文学改造成了被浏览的文学。所以,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向传统文学渗透,对传统文学进行改写,既体现了网络文化精神,又体现了文学审美特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钱钟书《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中的文学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在其学史观中,不仅考察了学本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而且从内在审美规范特征的维度透视了体的分类与创新。同时,他还立足于学的审美艺术性,主张尊重学历史的现象与事实,认为学史不应按朝代分期,“因世以求”,而当“以能为本”,并采取札记体的形式实现其对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是在新的载体上诞生的文学样式,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输入方式、交互性、主题拓展、读者群不同等差异,本文由这些差异出发,阐述网络文学自身的风格与局限。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表现性及独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以此展现云南少数民族语言的特色.通过分析,认为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中承载着大量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中使用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以有限视角观察事物,既可增强事件的真实感,引导读者进入故事,又能使读者跳出故事反思叙述者本身,产生间离的美学效果。笔者试图从叙事角度入手,从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和有限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视角理论在《废都》中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西昆体尽管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西昆体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文章从西昆体的艺术创作特色入手,分三个层面对其的艺术价值进行肯定:第一,西昆体纠正了北宋诗坛小巧细碎、平易浅切的创作风格;第二,西昆体托意深婉的艺术特色对北宋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三,西昆体对典故的化用,扩大了北宋诗歌的内涵,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品味。  相似文献   

17.
岭南学表述特征所折射的审美意识,既反映了本土化的传统命运,又反映在审美视界与艺术维度的自我建构上。从这一角度去考察,就能够为岭南学在深化化特性,增强艺术感染力,扩大影响方面提供基础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社火是中国传统民间文艺,陇南市的民间社火,以西和县民间“黑社火”最有代表性,将灯光和系列美术造型及图像有机结合,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综观新疆民族女作家的作品,我们发现她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美学品性,更为重要的是她们从文学的角度展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把握:敬畏生命,亲近自然,充分肯定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性;倾情表达对于人与世界一体的生命存在的关注与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