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通常对应用文书(包括公文和事务文书)有所误解,因而觉得这种文书似乎是和艺术性绝缘的,极大地影响着某些应用文书的作者,以致放弃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读古代名臣的奏议,以及当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少属于应用文书的文章,都可体会到它们深邃精要,文采飞扬,这说明应用文书决不只是干巴巴的书面材料,它虽不同于文学作品,但有自己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发现学校使用的教材即《新编应用文写作实用教程》一书中,存在小瑕疵,对此进行了查漏补阙,旨在使该教材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方澍 《考试周刊》2011,(88):65-66
本文以书表为例,分析在应用文的阅读、写作过程中被人们忽视的抒情方式和特点,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应用文的写作、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应用文是人类社会很古老的一种文体,它不仅包括我们常说的公文,还包括行业专用文书(如,法律文书、经济文书、科技教育文书、新闻出版文书、礼仪文书等)、日常应用文书(如,书信、各种条据、告启文书、凭证文书等),不一而足。现代社会,应用文写作能力是被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一种人才素质。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离不开应用文,都必须较好地掌握和使用应用文。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甄英同志编著的《应用文写作》一书年内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应用文是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应用频率最高的文体。该书作者甄英同志多年来从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把自己长期悉心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收集到的宝贵资料汇编成著,旨在帮助广大读者迅速提高应用文写  相似文献   

6.
五、应用文应用文是按应用范围划分的文体,一般都有特定的章法程式、特定的适用场合。它与议论、记叙类文字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其中有些,如表示祝颂赞扬、规劝警戒的颂赞、箴铭类,还多是韵文,如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中刘禹锡的《陋室铭》。此外,中学教材常选的应用文主要是书、序、对策和祭吊文字。书即书信。早期臣下向皇上写的信也称书,呈文即谓之上书;秦改书为奏,汉又称疏。向皇上呈书为上疏。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论积贮疏》,都是上呈的议论政事的公牍。汉制分这类文体为  相似文献   

7.
应用文是职业中学文科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可是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究其原因,一是觉得应用文并无多大学问,不值得花功夫去学;二是认为应用文不过讲求点格式,到用时翻翻书本也能对付;三是应用文内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些想法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学生对应用文的肤浅认识,另一方面也提醒教师必须认真探索改进应用文教学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消极被动的教学局面。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对于应用文的价值应有个全面的认识。应用文具有广泛的实践性,跟社会各个领域均有密切联系,并随一定的社会实践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香港的陈跃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一书中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之间互相往来,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大学毕业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的实用文章,而且非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说明文”作为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清末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一书中的应用文类,其形式大约与现在的“说明书”相同。后来,夏丐尊、刘薰宇的《文章作法》、叶圣陶的《文章例话》、蒋祖怡的《文体综合的研究》等书,又将它从应用文中独立出来,逐成为与“记事文”、“叙事文”、“议论文”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要“了解并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的常识与写法,能写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一般性应用文。”然而据我们所知,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文体因有典范例文的阅读,和单元后面配套的作文训练,师生都很重视,按照要求练习很多,相比之下,应用文的训练就有点受冷遇了。这一是因为每册的应用文都放在该册书内容的最后面,不显眼,不突出,老师经常不把它安排在教学计划表内,前面课文上完后,有时间就讲、就练,没有…  相似文献   

11.
曹洁萍 《现代语文》2004,(11):44-45
美国著名未来学专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法>一书中指出:"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当记住,而其中的一条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首先是足以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具有惯用格式的文体,又称为实用文.香港学者陈耀南先生一语中的:"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意即应用文以"实用为尚".实用性是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衡量应用文优劣的重要标准和价值尺度.既然强调实用,应用文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因此,作为一门时代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应用文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2-46
"五凉"指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建立的五个政权。五凉文学亦脱不了整个十六国文学的大背景,即应用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应用文体在五凉时期呈现特殊情形,与同时代的东晋稍有不同,就下行文言,五凉国主偏好"书"、"令"等具有灵活性与权威性的特殊文体,其上行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在创作者双重身份影响下,致使两种应用文种类集一身,大概与十六国时期诸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正统观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全隋文补遗》是对《全隋文》的进一步补充和考订。在此书中,增加了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对这些高昌民间应用文书的梳理和分析,能够较为真实全面的了解隋代西域人们的生活。从而进一步观探隋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  相似文献   

14.
近一年来,我们学校虽已重视了应用文教学,但家长们还感到不足。他们说:“孩子们上了三四年学,开个条子还不会。”“小学毕业了,一封家信还写不好。”学习是为了应用,学生毕了业到农业生产岗位,就要用到学过的知识,读了几年书,一个条据还不会写怎么行呢?我们把家长们的意见带到学校里研究,有的老师感到为难起来,说:“农村通用的应用文都教过了,还怎么加强呢?”言下之意,已经尽到了责任,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不错,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二十多种应用文,在农村已基本够用,所以,加强应用文教学不在于增加多少应用文类别,而在于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5.
应用文写作教学概观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文写作起源于人类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用文是国家管理、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运作、人际交往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文体。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法》一书中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指的是应用文写作能力。可目前我们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却还处于一种相对较为传统封闭的低级状态,远远滞后于现今快速发展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一年前,院里让我开一门《应用文翻译》课,为此我到书店里去寻找有关书籍作准备。书店里有关应用文的书籍大多只集中在经贸、书信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这与我想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接触到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关的应用文体的愿望有着一定的差距。当我看到在书架的一角静静地摆放着的井升华先生主编的《英语实用文大全》一书时,并没有大喜过望的感觉,因为现在社会上名为“大全”的书能够名符其实的并不多,更多的倒是为了  相似文献   

17.
应用写作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针对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以读促定”、“以评促写”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谓“读”,一方面是读理论书,更重要的是读“无字书”--社会实践;所谓“议”,就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讨论;所谓“评”就是评讲、总结,由评到悟再到写,促进应用文写作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书记》篇作为“论文叙笔”之末,包括“书”“记”在内等二十六种文体。其中“书”的范畴,“书用识哉”泛指公书笔札,这是由“书”体本身的行为功能,及政务应用文体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而“书”的内涵,“书者,舒也”,则是指代书信,是刘勰对于书信体本身特点的归纳。刘勰对“书”有广义和狭义的释名,以此对《书记》篇中“书”的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亲戚朋友的婚丧庆吊大事,人们总习惯于赠送文字,表示祝贺或哀悼。赠送一类的文字,必须落款。前人对落款是很讲究的,大凡读过几年书的人都会落款。以前,《酬世锦囊》和《交际大全》等书对此就有专门介绍(当然此类书内容陈旧过时了)。落款属于应用文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文书的表达手段非常丰富,其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文雅性与平实性的统一,委婉性与直接性的统一的特征。在写作中需恰当地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以提高文书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