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介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来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其中《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史铁生的生活颇为坎坷。他20岁时双腿残疾,生活非常艰难。但他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并且走上文学之路。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力,成为当代有影响的作家。本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有一篇小说叫《第一人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他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曾被中央电视台拍成文学电视,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几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或许是和史铁生的身体条件有关,史铁生的小说自传性较强,因为他不能和正常人那样到处去体验生活。关于这一点,史铁生有自知之明,他在个人小传中这样说道:“据说不能永远四处深入生活的人写小说是自取灭亡,虽心中无限忧恐,一时也顾不得了,莽莽撞撞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幸好一向保持着警惕,没把它当成一件必须成功的事来做。”史铁生正是以其平常之心来写作,才做成了不平常的文章,不论文坛如何变化,他仍我行我素,“答自己问”并“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文革"后他有着与其他知青作家一样的精神追求,同时他又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大致分为"形而下的困境"和"形而上的困境",探讨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旨归。  相似文献   

7.
零度写作是法国符号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最早提出的理论,史铁生深受启发。史铁生对零度写作的理解与追求体现了他自己的人生观念与写作理想。在史铁生看来,零度写作,是一种非功利、非使命性的写作,它根系于生命的零度体验,是深入困境、体现困境、体验真实形态的重要方式,也是超越困境,探寻和传达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零度”写作这个源自西方符号学理论的思想因为史铁生的独特理解与创作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呈现出新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9.
【阅读引言】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似铁,顽强的抵抗疾病的折磨,顽强的写作。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相似文献   

10.
<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他本人在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能成为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生命中肯定遇到过不少贵人。我们来说说史铁生生命中的两个贵人。第一位,大家肯定已经猜到了,对,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相似文献   

11.
李巧燕 《考试周刊》2008,(51):122-125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个理性的作家。在众人狂热的年代里,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他在残疾的围城中,冲出肉体的困囿,安详地走向精神的圆满。史铁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是完成天、地、人的思索后的自然流露;他对残缺人生的乐观、豁达,是因为爱的滋润。史铁生在创作中关于苦难的表达,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本真,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激励他好好活下去,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净化着我们那片幽暗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对生命意义价值的叩问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以残疾之身表达着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这些"健全"人日益幽暗的内心……他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就是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他轻轻地走了……本期主持人: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彭万侠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他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分析史铁生的经历和文学观,结合文本解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进一步探讨他在与困境周旋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涵,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修》2008,(3):49-50
史铁生这个作家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不少版本的教材都收了他的作品。但史铁生的文章并不好懂,因为他总是在疏淡的文字下蕴涵着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故乡的胡同》是史铁生写作于1993年的散文名篇,同样,他用细腻而沉重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追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快地走近史铁生、理解他的文章呢?嘉定区第二中学的孟琰玲老师为我们指点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坛.许多作家以不同的视角引领着文学发展的潮流。在这些作家中.有一位与众不同。虽然他身体残疾.但却以并不残缺的心去承受苦难.感悟生命,他就是史铁生。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史铁生作品中残疾人的爱情,提出史铁生的爱情观即爱情是孤独的证明,是一种独特的宿命,是对人类残疾的拯救,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现了史铁生对残疾人实现自我救赎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残疾是史铁生小说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他将残疾比喻为一种局限,并将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指向文革。作者内心荒凉的碎片化作絮絮叨叨的残疾书写。"残疾"在史铁生文本中充满隐喻意味,通过不断地书写以探寻个体精神上的解脱。史铁生为"残疾"开出了治疗之方,并试图建构残疾人世界是由爱和宽容构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将生命当作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残疾超越。  相似文献   

20.
从渴望死去到珍惜生命,从思索个体生命的残疾到全人类所共有的残疾,从对命运的无奈到对命运的反抗、求解,史铁生通过文学创作观的形成以及在这种创作观的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充分展现了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因此,通过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观进行研究,我们能透彻地体悟史铁生创作的心路历程,更好地领悟其作品展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