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回延安》的意象解读为论述要点,从“我”的见闻感受开始,突出回的过程、颜色描述以及对延安的情感等,阐述隐藏其中的时代烙印、情感意义以及价值内涵。剖析《回延安》的意象,引领学生在深层解读中掌握诗歌的精髓要义,为学生准确深谙诗歌主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回”字导入江苏卓智贺敬之的《回延安》,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篇课文的导人,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第一课时,我便从“回”字说起。简介作者贺敬之的生平之后──“课文标题《回延安》是一...  相似文献   

3.
<正>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理解诗句,勾画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诗人不同,诗风也不同,例如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主义,一个  相似文献   

4.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诗歌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入分析艺术构思,把握诗歌的抒情脉络诗歌精美的构思能把思想感情鲜明的形象,瑰丽的思想溶成一体,使所有的东西诗化,呈现美感.在中学阶段学过的诗歌中,不论是内含博大精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还是体现民族风格的古典诗词等,无不具有新颖独到的艺术构思.如《回延安》一诗,作者循着扑进延安,追忆往事,会见亲人,参观延安城,征程告别这样的思路来安排全诗的结构.其中融入对革命圣地延安无限热爱深切依恋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同学问:《回延安》是以什么为线索,又是怎样把众多的内容组织起来的? 答:这首诗包括了诗人刚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喜悦和亲切的感情,对延安生活的回忆,与亲人阔别十年欢聚的热烈场面,对延安建设成就的喜悦和赞美,还展望了延安的锦绣前程。这许多内容,无论从哪一方面,诗人都有说不完的感受,抒不完的情怀。可是,这位抒情高手找到了“回延安”这条线索,全诗围绕一个“回”字,然后以它为纲,组织材料,做到了“花开千枝,一本系之”。  相似文献   

6.
一、构思精妙,情怀炽热《回延安》以精妙的构思和热烈的情怀著称于世,是一首动人心魄、令人感奋的好诗。作者贺敬之以儿女对母亲之情来比拟自己与延安、与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全诗以此作为构思立意的基础,以“回延安”为线索,按照诗人回延安的经过及感情的发展变化叙事抒情:先  相似文献   

7.
叶剑英付主席的七言诗《重游延安》,发表于《诗刊》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叶付主席于一九四七年离开延安.从“一别延安十二年”的诗句推算,诗人重游延安的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九年;再从“大家跃进要先行”的诗句推断,这首诗当写于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即诗人重游延安的当时或稍后不久.所以,诗人在诗的后面有一条“1964年3月5日录重游延安旧作”的附记.《重游延安》由三首互相联系的七言短诗组成.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鸿爪从头细细看.这一首,概述了诗人重游延安的深切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  相似文献   

8.
纵观高考试题,唐诗宋词设题较多,鉴于学生对古典诗词题失分较多的情况,本人把在教学中尝试的方法总结如下:一、抓诗眼,词眼1.从题目中抓。例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题目中应抓住"送"即送别,而送别诗中大致有勉励宽慰、缠绵悲苦、依舍难分等情感。具体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还得结合诗词正文中的意象和内容来定。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这种情感还带有鲜明的主观倾向和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在《冰心诗四首》之二——《纸船》一诗里,诗人选择"纸船"这一简单意象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较为简单,但是我们能引领学生在揣摩具体细节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领悟诗人的深刻情怀,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的丰富、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形象有具体可感性,可借助直观手段将其再现,既有利于感知,又为以后的审美活动打下基础.具体来说,电教媒体对审美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录音感知美 我们在理解文学作品形象时,应从感知开始,创设利于感知的环境.录音便是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是培养感知的一把金钥匙. 课堂录音可以是一首歌,这首歌的情感的基调一定要与所学的课文的美感和美质相一致.这样,才能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例如学习<记一辆纺车>时,先播出歌曲<延安大生产>欢快的旋律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再以<延安大生产>的曲子为背景,师生反复朗读课文,这样有利于对课文中"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理解.课堂录音还可以是课文内容的朗诵.配乐朗诵时,播音员犹如一个导游,把我们带进作品那美丽而神奇的境界.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美丽如画的<春>时,那婉转悠扬的乐曲和着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诵,令人感觉仿佛置身春的世界,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利用录音教学可以将学生的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1.
从诗歌文体的本质出发审视诗歌教学,发现传统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探究诗眼"和"炼字"存在的弊端,提出诗歌教学的三种策略:探究需叙述顺序、理解情感矛盾、体会意象内涵.试图在此基础上,还原诗歌的生命,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诗是情感的外化,诗中必然会倾注诗人强烈的情感.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试题中,2009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查了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情感鉴赏题型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了.  相似文献   

13.
[写作指引]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诗单元,集中推出一组新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穆旦的《我看》,这些诗长短不一,无不充满真情,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写作导航] 其实,新诗于我们并不陌生,七下的《黄河颂》,八上的《回延安》都是新诗.至于写新诗,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也没少实践.今天,就让我们重温新诗,学做诗人.  相似文献   

14.
到任何时候,诗都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的精粹.可今天的诗和从前的诗到底是有些不同了.在今天,更多的诗人已经陷于一种过于低回和缠绵的情感,在以诗的形式自说自话,甚至使之完全变成了一种以单纯的文字为载体的"看"的文体,而拒绝了它本应具有的以韵律和节奏为特征的"听"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该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情感,但单从诗中意象、地名、异文等角度出发分析,就是一首情感简单的送别诗。若以"知人论世"批评方法为依托,通过文献考索,明确诗歌创作时间,补足李、王二人交游史,以此作为理解该诗的情感基础,再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对此诗中李白寄与友人缠绵深挚的复杂情感就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也应该是透视诗人情感的窗户。扣住诗眼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诗眼在诗题中,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春夜喜雨》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七律名作。欣赏此诗,扣住诗题中的"喜"字,便可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此"喜"是诗眼,是诗人喜爱、兴奋、愉悦之情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而诗人的情感更是丰富而复杂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有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丰厚的感情世界里,去寻觅和体味他们的"愁绪"吧!  相似文献   

19.
古人作诗喜作善作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结果,有使全句、全诗形象为之生动、生色,寓意为之明晰的功效.我们在教学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分析诗歌,便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有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在诗歌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诗中的意象转化成学生脑海中的具体形象,逐步引领学生走进诗中的画面,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才能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激活情感与语言.广东特级教师严杏在执教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