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是以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为主的一门课程,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语文知识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要从点滴做起。通过读读背背、阅读、社会生活等不断累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谈到经典背诵,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两次尝试。迷惘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渐渐流失,感叹于经典文化熏陶的步步远离,少年儿童流连于搞怪爆笑之类的快餐文化,缺乏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滋润,2006年,我在自己班上开展了"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背诵活动",精选了一些有趣味、有意境的宋词背诵。每周背一首,每天语文课前预备三分钟,背宋词:全班背,分组背,小组竞赛背,个人竞赛背。为了不使前面的遗忘,每周五还复习一遍。开始学生的兴趣很浓,背得也很积极。对达到要求、按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具有传承性与稳定性,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点灯背猴"习俗是流传于崇信城乡的一种古老的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方面原因导致崇信地区的"点灯背猴"习俗受众日减,尤其是青少年对此项文化了解较少,文化传承出现危机。笔者将从历史渊源、习俗仪式、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原因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对此项习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学习文言文是与历朝历代先贤智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探究文言文教学方法,通过读背结合、挖掘材料、玩味品析、深入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徐沟背铁棍是山西省清徐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起源于金大定二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以无言的戏剧,空中舞蹈和流动的杂技而被大家喜闻乐见。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民间文化艺术,蕴含着徐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徐沟特定的社会生活、地域环境产生并发展着,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断改变,徐沟背铁棍这样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以徐沟背铁棍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相关联的各种要素为线索,对徐沟背铁棍的传承变迁和发展思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邵长云 《考试周刊》2011,(63):98-99
由于文化背号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的载体——词汇表达出来。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进行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就当前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似乎还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迷题。老师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解说过多过细,以至于把诗歌说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美感;另一类是什么都不说,仅是读读背背,画出名句以应付考试。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而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步淡化,人们对其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古诗文上,甚至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作精髓来学习。目睹这一现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赵一文 《新教师》2020,(1):31-32
纵观当前语文教学,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大多蜻蜒点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诗词本身的读读背背或文白互译上,对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人物情感知之甚少。那么,如何改变现状,更好地以古诗词教学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往往都承载在一些具象上。承载文化的具体载体很多,不仅是文字篇章。所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背诵经典文化篇目上,这是由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学习的目的、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和传统文化学习的对象等因素决定的。正是基于以上因素,传统文化的学习才需要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走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