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唐王朝统治中国的三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同邻近的部族不断发生战争。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就产生了唐代边塞诗。由于边塞诗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而唐代的边塞诗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唐王朝发展的历史、探讨作家的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全面认识这些战争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研究民族之间的战争时,把任何事件都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研究。研究唐代对外战争和唐代边塞诗,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任何偏见都将导致我们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死胡同,从而给某些居心叵测的霸权主义者或者妄图分裂中华民族的人以可乘之机。本文试图联系初唐时期的对外战争,谈谈初唐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咏史诗是唐代诗人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唐代咏史诗在体裁上经历了由古入律、再由律体入绝句的发展历史。初唐是咏史诗的草创期,盛唐是咏史诗的奠基期,中唐是咏史诗的成熟期,晚唐是咏史诗的繁荣期。从唐代咏史诗同社会的关系看,它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歌颂到暴露、由规讽到鞭笞的演进规律,在艺术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唐代咏史诗是研究唐代社会与唐代审美观变化的必不可少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三点:强盛的唐帝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各统治阶层相互通婚十分普遍。从唐代看,按民族成分划分,唐代各统治政权通婚的类型主要分为:唐统治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通婚,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通婚,唐与国外民族统治政权之间的通婚。本文通过简略论述这三种类型,来分析唐代统治政权及各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与通婚目的。  相似文献   

5.
唐代富有闺中离怨意味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边塞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之真切和丰富而特出,在边塞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相思难寄之怨恨、久盼不归之忧虑、随夫远征之梦想,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物寄情和移情入境。以“离怨”为特征的唐代边塞诗不但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而且增加了其审美内涵,丰富了审美特征,凸现了女性文明在唐边塞诗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岑参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六年的边塞生活,丰富了他边塞诗的创作题材;浪漫的诗风,使他的边塞诗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由于对塞外风光有着亲身的体验和观察,他写下了一首首展示边塞独特风光的诗篇,天山雪、沙漠风、火焰山等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风采;他把景物描写和军营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用环境的险恶衬托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写与朋友的送别也别具一格,在惜别之中更多的浪漫的想象和殷切的鼓励;身为异乡人,他还写了许多思乡之作,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浓浓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7.
西北乐舞以独特的文化艺术镜头,对唐代乐舞、乐府和诗歌的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表现风格,拓展了唐诗创作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使唐代反映西北民族关系的乐舞诗包含了民族因素的审美文化,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唐代狐狸精故事、传说的特点及其与西域胡人的关系,认为唐代狐狸精迷信之盛行,是以曲折的方式反映出唐朝与西域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西域胡人与汉民族相互交往、互通婚姻、互相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边塞诗有广义狭义之分,而梁陈边塞诗基本属于边塞诗的广义范畴。魏晋北朝时期是边塞诗由定性走向成熟的时期,梁陈时期作家大量创作边塞诗,逐渐形成了具有南朝特色的边塞诗六大特点,并为后世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唐代侠风炽盛,侠意识异常浓烈,并在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其表现出的功名追求与人生享乐合而不悖的独特内容、明主情结与恩报意识中的国家、民族观念,都是对传统侠意识的发展,是独具时代特色的侠意识,包蕴着深厚的现实内容,反映着较为深广的时代文化心理。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唐代文人执着、进取的用世精神,追求功名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自由、注重世俗享乐的人生情趣,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心态和心灵历程,为我们认识其复杂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诗人,同以边塞诗著称,并且诗风“颇同”、“相似”,诗名也“不易上下”,故文学史上常以“高、岑”并称。但他们又“各有天授,自成一家”,同中有异,绝不雷同。本文拟就二人边塞诗作一粗浅比较,以期准确把握各自的风貌特质。 一 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岑参存诗400余首,其中边塞诗80余首。 高诗多以幽蓟、河西,即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一带的战争生活为题材,岑参边塞诗则更多地落笔于安西、北庭,即今新疆一带。  相似文献   

12.
五代之制沿袭唐朝,考课制度亦不例外,但由于时代的不同,遂产生了许多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一、考限不仅与唐代不同,而且各朝之间互不相同。二、考课标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针对地方亲民之官的标准变化较大。三、奖罚办法有较大变化,在奖励方面以减选为多。考察对五代时期的考课等级、上报考簿、循资序迁、出给考牒、流外官的考课、存在的流弊等问题,以反映这一时期考课制度的全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民间文学作品歌颂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崇尚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重视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更为突出、直接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精神。研究和学习民间文学,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绘画艺术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它能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及风俗民情、服饰特点。本文从绘画的角度论述唐代服饰文化的特点,揭示出唐代绘画与服饰文化之间的密码,对今天研究绘画艺术,发展服饰文化,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史料,运用文化学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与传统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彰显;运用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传统体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社会中 ,采集活动与婚恋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采集与婚恋成为《诗经》歌颂的主题之一。采集与婚恋二者的结合与上古人类的生育崇拜有着直接联系 ,并成为后代民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采集与婚恋结合的观念在世界其它民族的民歌、民俗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李颀是唐代颇有创作特色和贡献的著名诗人,在其送别诗、边塞诗和音乐诗中,多将人物作为自己反映和表现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把刻画、表现人物作为诗歌创作的重点与核心,着力于再现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并充分展示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声乐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并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更新进化,形成了其特有的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的演唱方式,多为歌颂祖国题材。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与方法可以作为中国民族声乐丰富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本文试做借鉴尝试,并对京韵大鼓与民族声乐的引用借鉴关系作进一步探讨,深入了解京韵大鼓及其与民族声乐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地域特征、历史演进、民族交往诸方面论述了“秦州边塞”之说;评析了杜甫秦州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论述了诗作沉而悲、郁而愤、悲而慨的风格美特点及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歌应用色、声、形的技巧创造了无数的美诗。这是唐代诗歌艺术繁荣所引发的,也是当时审美意识的产物。唐代诗歌的声音形象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