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六朝时期,老学空前繁荣,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在阶段性上,汉魏六朝的老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着远远超出后世的巨大影响,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在特殊性上则表现为大量老学作品问世、研究老子的阶层非常广泛、研究形式趋于多样化、人们对老子其人不断作出新的解释,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子观等方面.而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魏六朝的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围绕着老子出生地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的老学研究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对促进老学研究的深入将大有裨益. 关于老子的出生地,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其中以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传>为最早,也最详细,后人的有关著述多是对它的诠释和补充.司马迁指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传统学术界也普遍认为,这个"楚苦县厉乡曲仁里"的故地,就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相似文献   

3.
《庄子》对老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如何“得道”的问题,本文称之为体道理论。庄子的辩证法源于老子的辩证法,老子的辩证法还只是个雏型,老子注意到了事物相互对立的关系,但老子来说明相互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什么,相互对立的原因又是什么,而这一切,在庄子的辩证法中都得到了很明确的解释。把生命现象放到无限悠远的背景上去考察的方法,是《庄子》生命哲学一派以老子的道为平台,构建新理论的典范,因而是典型的对老学发展史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是老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但解<老>著作众多,而且学术观点各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宋徽宗、江澂、程大昌、杜道坚老学著作的考察,认为以儒释<老>是该时期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并且,从王安石将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到杜道坚把<老子>解释为一套"皇道帝德”之术,可以得出一条较鲜明的思想线索,即老学不断与儒学和现实政治靠拢、合流,从而反映了宋元时期孔老同归、儒道交融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有人片面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极颓废、逃避人世的,而没有看到他关注社会纷争、关怀人民幸福安宁的积极入世思想。误解的标准主要在于老子是否积极关注社会人事,"自然无为"是否就是无所事事之意。从这两个角度入手,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老子思想真正含义,驳斥误区,证明《老子》是一门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的政治哲学,具有很强入世精神和人世关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老学的近代化历程中,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之争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论争中,罗根泽不仅提出了"老子就是太史儋""老子的年代在孔、墨之后,孟、庄之前"以及"《老子》书确是一本专著,不是纂辑"等一系列颇为独到的一家之言,还对"历代学者考订老子年代总成绩"进行了提要钩沉,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非常棘手的学术问题。因此,在中国近代老学史上,罗根泽的老子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7.
老子与庄子都认同道在宇宙中的本根地位,并发现通过内敛的思维方式能予以体认,他们由此向往原始、质朴的生活,贬抑造成文明的欲望和知识,对于充斥着异化现象的现实则权以柔顺处之。然而,老学偏于宇宙观的描述,庄学更关注人生论问题;老子从宇宙学哲学推演出政治哲学,庄子则致力于阐发精神澄明之学;这种差异与老、庄的立场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有关;在此基础上还形成老子注重处世策略而庄子主张率真,《老子》出语严谨、规范而《庄子》出语汪洋、恣肆诸特点。他们对后世的影响一者主要在政治上。一者主要在艺术上,并且合力铸就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超越性和外向柔韧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孙以楷先生对于老学的研究,涉及老子其人、其书以及老子之思想的来源及发展三个方面。关于老子其人,孙以楷通过严谨的考证认为老子就是作《老子》的老聃。关于老子其书的讨论,孙以楷除了论证书与作者的关系,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对书本身的研究。关于老子之思想,孙以楷赞同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并以此而将老子哲学称为唯道主义。与此同时,孙以楷对老子思想进行挖掘后提出了老子的玄同论思想,并且对老子思想的来源以及老子思想上承古之道术、后启中国学术的发展做了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按语     
2019年11月在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的号召下,在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的具体推动下,并在江西宜春崇道宫的直接支持下,三家单位联合在华夏文化促进会下设立“老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华夏老学研究会”),之后,研究会以举办“道德经文化与应用博士高峰论坛”、出版《中华老学》会刊、主编《中华老学丛书》为主要抓手,力争推动老学研究与传播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11.
历来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被认为是道家出世思想本源,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旨在通过对比老子与孔盂学说原典中对“欲”这一基本哲学命题的立论观点,论证老子与孔盂在“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积极入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教育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潮流中,儒家思想以刚健有为、注重主体精神的"有为"理念成为进德、修身、立业和积极入世的弘道,而以老子"无为而治"为代表的道家学理却往往被看作消极遁世、封闭落后的学识而予以否定.实际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无为"理念涵化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注重客观、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道家与儒家"有为"政治一起"相异相济、殊途同归",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和中华文明的慧命哲学,对当代教育亦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苗旭娟 《文教资料》2008,(14):55-56
老子,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他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自然".老子用水做比喻来作为"自然"的具化,从而形象地阐发其抽象之"道",可以让人从对自然界事物的直观感悟来体验到这种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4.
老子观是指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认识,是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葛洪的老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阐述老孔均为圣人,无高下之分,老子非异类,以及从神仙观和政治观上对老子提出批判。本文全面揭示了葛洪老子观的内容及其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道"和"为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使人成为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而<老子>的哲学是极高明,但还不够"道中庸".在这个前见的影响下,冯友兰在几次诠释中,始终认为"为道"和"为学"是相互对立的或互不相干的.但是,深入研究文本可以发现,"损"、"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对立的关系,二者是"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者说作用,二者的互动共同完成了"道"的展现.因此,"为道"和"为学"也是互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其书是晚近学术界最聚讼纷坛的话题,历来对其加以诠疏笺注者颇多。但面对老子的奇思异论,大方之家以渊深的国学根底也很难轻易地下断语。本文另辟“老学”研究径路,从几方面对《老子》进行了探隐索微,其意在擘划“老学”研究的新领域,揭橥其作者当时特定的创作心态,从而为读者比较全面地理解原著而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老学 ,是中国古代老学的继续发展。但受近代西方科学理论和方法影响 ,《老子》研究出现新面貌。二三十年代形成局面 ,既有分科研究 ,也有新注释。50年代大陆地区 ,展开过唯物与唯心的讨论。最后 2 0年 ,随着传统的文化热兴起 ,加上新资料出土 ,老学蓬勃发展 ,研究的队伍大 ,新成果多。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思想中存在着入世的精神,通过老子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为人生的宇宙论和治国理论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但是,由于老子哲学体系建构的独创性,尤其是他的独特的“逆向”的入世方式。使得人们忽视了其学说中的入世思想和治世之学。  相似文献   

19.
老子向来被认为是出世的隐者。但是 ,我们仔细阅读《老子》 ,却发现老子“自隐无名”、消极避世的传统表层印象背后 ,饱含着崇柔贵弱、关切民生疾苦的丰富的“入世”内容 ,并且 ,这一丰富内容与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主旨有着十分和谐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正>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因而也被学生叫做"智难"之学,难在哪里?难在抽象、枯燥,概念艰涩、道理深奥。老子曰:"玄之又玄",此之谓也。然而对于教师来说,与其教学生原理、概念,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使气氛昏昏欲睡,还不如另辟蹊径,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后使原理、思想自然水到渠成。其实,教哲学就是教哲学思维,学哲学就是学思维方法。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拣练揣摩,探索教法、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