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7,(2):43-46
女性题材赋历来是辞赋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女伎赋作为女性题材赋中较为特殊的部分,在唐代才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颇具时代特色。唐代女伎赋在创作上显示出女性形象刻画类型化与个性化并存、政治因素输入以及情感意蕴发生转变等特色。可以说"女伎赋"进一步丰富了女性题材赋的创作,拓展了女性题材赋的表现范围。  相似文献   

2.
乐伎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在唐代更成了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从乐伎促进了唐代乐舞诗的繁荣和乐伎促进了唐诗的传播和保存两个方面论述乐伎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散乐与百戏是中国古代伎艺发展史上的两大系统。秦汉时期的散乐与百戏是"并行"发展的伎艺类型,"合流"之后的百戏只是作为散乐伎艺之一种而存在,明清时期的散乐"解体"与百戏"独立"构成了散乐百戏史上的新动向。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它们呈现出分→合→分的历史关系:"并行"期[秦汉、魏晋]→"合流"期[隋唐、宋元]→"解体—独立"期[明清]。  相似文献   

4.
历来对"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解释,往往强调了赋的讽谏功能,但忽略了赋在形式上的声调节奏。诗与赋其实都是通过悦耳的形式来陈述讽谏之义的,这才是"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全面涵义。汉赋依然重诵读,但同时受到稗官小说等口头伎艺的影响,逐渐散失了讽谏的功用,从而产生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分别。  相似文献   

5.
乐伎在唐代是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唐代诗人大多创作有与乐伎有关的诗。唐代诗人笔下的乐伎形象分为作为被同情者出现的形象,笃情守义、追求自由者的形象和作为抒情载体出现的乐伎形象。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说"楚辞,赋之《乐》;汉赋,赋之《礼》",其中隐蕴着礼乐制度与楚汉辞赋的演变,耐人寻味。从制度的层面考虑,楚辞的"赋乐"源自礼乐崩坏的历史背景,与楚乐的糅合肌质相关,呈现出"因情制礼"的思想;汉赋的"赋礼",开启的是礼乐争辉的时代格局,并决定于王朝制度下的赋家身份,而彰显其"以礼防情"的意旨。从文本的书写来看,楚辞的"喻乐"与汉赋的"赞礼",形成了由娱神到娱人、由声情到辞术、由忧政到敷政的三重演变。汉魏以降,"赋乐"观的归复,又与赋家身份与文体批评的转向有着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名属教坊"的释义,是判断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真实身份绕不开的坎。中晚唐时期,教坊乐伎的情况复杂,教坊规模变动导致的人员聚散,演出的商业化,以及从青楼、家庭、军营与地方州县等地选拔乐人或兼职乐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坊的管理。因此,"名属教坊"并不能作为判断琵琶女身份的唯一标准。结合"籍属教坊"、虾蟆陵、市井乐伎等背景,从《〈琵琶行〉并序》全文内容着眼综合分析,琵琶女青楼乐伎的身份有充足的理由,其挂名教坊应更接近于事实。  相似文献   

8.
<正>新世纪以来,陕西学者抢抓时代机遇,适时提出"长安学"概念,依托周秦汉隋唐文明,对以古代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如今在"一带一路"学术界颇具影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穆渭生教授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张维慎研究员历经八年著述的《盛唐长安的国家乐伎与乐舞》在2016年9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乐舞在唐玄宗时期集历代之大成,其内容规模之宏大,管理系统之完备为各朝所不及。  相似文献   

9.
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妇人”,后来成为靠歌舞来立身的女子的代称。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伎乐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宫伎,私家有家伎,店铺有商伎。  相似文献   

10.
长治市观音堂遗址,是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堂存有大批明代文物,并且存有悬塑伎乐图像,本文主要对观音堂的悬塑伎乐进行了分析整理,对伎乐图像进行了分类、分层归纳,希望对研究明代的民间音乐以及道家的音乐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魏晋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多民族的融合与伎艺生成环境的新变,促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伴随艺术观念更新的,则是伎艺的自身完善.首先,"乐"之伦理功能的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游移于儒家诗教,接受者内在心理的审美需求开始得到重视,歌舞伎艺由"治之隆替--歌之悲欢"的直线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娱乐功能得到释放.其次,对歌舞声情的理性认识有所深化,对不同歌曲所表达内容的差异以及音乐不同声调功能的认识更为系统化.总之,该时段各类伎艺大体上呈现出竞相争雄又相互融合的局面,而其中的传播也酝酿出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施伟青同志《关于“太半之赋”的若干问题》一文,对拙作《“太半之赋”辨析》提出了商榷意见。笔者诚表欢迎,但对其看法却不敢苟同,兹就有关问题再作说明。一、“太半之赋”征收的时间关于“太半之赋”的征收时间,拙作根据《淮南子·兵略训》“二世皇帝……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认为当始于秦二世皇帝。施文则表示异议,认为“这则资料只记述了秦二世曾有‘收太半之赋’之举,却未说明此举是他始为”。施文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一点道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相似文献   

14.
唐朝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这一强盛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乐伎作为音乐文化的表演载体,为唐代歌舞音乐艺术的传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文化空间,负载着多种历史信息,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则是唐代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在唐朝空前繁荣,诗中不乏描写唐朝乐伎的内容。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些诗词中描写唐代乐伎的部分,探究唐代乐伎的歌舞生活。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汉代伎乐舞蹈的经济文化背景、乐舞伎的渊源流变、伎乐舞蹈的高度综合性特征,以及它们在南阳汉画像砖上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汉代伎乐舞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阳协调的美感和高度综合性、技巧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艺术木俑     
木俑原是人们祭祀时的避邪之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品中,即有武士俑、伎乐俑、侍从俑等多种。随着时代的发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6,(3):29-32
《诗》在先秦的口头传播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合乐传播"与"去乐化"两个阶段。起初,先民因抒情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使之与乐、舞相配合,这便是原始的口头诗歌。及至周公制礼作乐,口头诗歌被收集起来并编辑成为《诗》之文本,《诗》藉乐传播并与乐共同构成了阐释礼乐内涵的话语体系。春秋时期,赋引之风兴起,诗乐分途,诗以文辞表意,《诗》成为知识阶层在言谈中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两都赋序》首以"赋者古诗之流"为辞,对应两汉之际流行的"周苍汉赤"、"大汉继周"等观念,实是包含"汉赋"继承、取代"周诗"的企图,建立在新五德终始学说基础之上。贬斥赋体品格、质疑洛阳地位的思潮在东汉前期影响甚巨,班固以"古诗之流"为依据,在《两都赋》中设置独特的文章结构,变"诗可以观"为"赋可以观",实现赋观风俗、推尊洛阳的目的。"观"有"多"的义项,"物多而后可观"、"示于人必多于人",从侧面为赋之骋辞博物的修辞手段寻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班固视汉赋为"礼-文"的集合体,其以"汉赋"取代"周诗",确立"大汉文章"的地位,再通过《两都赋》议礼,进而制礼,这是"三王不同礼,五帝不同乐"思想的体现,汉赋成为新时代、新礼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考述了王家乐户的迁徙史、家族兴替、执业伎乐的处境和概况 ,以及在承继传统伎乐中的情况和贡献等 ,由王家透视了上党地区乐户在清乾隆以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