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和《民事诉讼法》中都规定了支持起诉的原则。但笔者认为,支持起诉原则不但有违民事诉讼法的内在精神,而且还不具备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形式特征。立法者之所以规定此原则,仅仅表明了立法技术的不完善及民事诉讼法理论的内在矛盾而已。对待此原则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还支持起诉以道德规范的本色,并相应地取消对范围及主体的限制,任之适应于一切民事违法行为,适用于包括个人在内的一切有支持起诉能力的主体,使我国民事诉讼法变得更为科学、严谨。  相似文献   

2.
从检察机关支持国有企业起诉这一社会现象中引发了我对《民事诉讼法》中“支持起诉”规定的思考:支持起诉不应成为一项民诉法基本原则,因为民诉法的基本原则应是对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原则,而现行民诉法第15条的规定,支持起诉对民诉全过程并无指导作用。因此,建议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支持起诉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基本法律原则之一,它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益,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支持起诉原则的根据是该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支持起诉原则是指针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基本准则。支持起诉原则的主体有检察机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符合支持起诉条件的公民个人。支持起诉原则的方式最主要是法律支持,包括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当事人聘请律师,辅助当事人调取证据,或者制作公正文书等。  相似文献   

4.
新修改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有利于保护环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但在起诉主体范围、举证责任分配、是否应先行调解等方面留下缺憾,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从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调整举证责任、将环境公益案件明确纳入立案先行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试行)》经过八年多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针对新问题,在充分肯定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审判程序的前提下,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新的民事诉讼法较之《民事诉讼法(试行)》,主要有以下的修改补充。一、“增加了有关合同纠纷管辖的内容,删去了国内合同纠纷由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新的民事诉讼法根据有利于公正审理,保护当事人合法的民事权益;便利当事人依法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其中它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典型类型,但是此条款过于原则化、系统化.本文在分析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特殊性的基础上,探析了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标准适用的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7.
《民诉法解释》第174条第2款突破现行《民事诉讼法》之规定,将民事拘传制度之适用主体延伸至原告。此规定乃我国民事诉讼国家干预主义之"特色"体现,与民事诉讼解决私权纠纷之特质相差甚远。民事拘传适用于特定原告可谓对当事人处分权的粗暴干预,于立法规定,于法理,其存在正当性都极其值得商榷,而且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司法实践适用效果亦是不佳。拘传被告制度亟待完善解决,拘传原告制度更是无用武之地。原告缺席情形之下的处理应结合实践并本着民事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重新考量,摆正法院地位,完善缺席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于1982年10月1日起试行,《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即《行政诉讼法》施行之前,人民法院审理行政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审判中在证据材料、举证责任分配、审判认证与推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证据规定》针对此作出了相关规定,从而补充、完善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教育权具有法律上的可诉性,司法救济是受教育权最终的保障方式,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受教育权的司法救济途径都还存在一定问题。然而,教育又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引入教育领域的公益诉讼具有立法上、理论上的可行性。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公益诉讼条款的规定,在受案范围、起诉主体、管辖原则、举证责任、诉讼费用、前置程序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公益诉讼制度进行设计,对改变教育法治现状,实现教育法治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东 《成都师专学报》2013,(2):83-87,103
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电子数据证据,改“鉴定结论”为“鉴定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证据排列体系作了调整。为了防止诉讼突袭,还特意规定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改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没有彻底解决现行法律关于证据分类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撤诉制度规定的非常原则、模糊,甚至违背了最基本的诉讼原则;本文拟从法理和司法实践两方面去分析其缺陷,并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分为一般规则和特别规则。《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举证责任分配的特别规则,《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举证责任分配的特别规则。据此,举证责任的分配,首先应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规定进行,在上述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时,再参照《规定》和其他司法解释的规定确定。只有在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都无法解决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时,才能适用法官裁量权。在法律和司法解释已有明确规定时,法官无权对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14.
判断正误题 1)如果没有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就役有调整的对象;如  果没有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也就没有根据,换言之,没有民事  诉讼法,就不可能有民事诉讼。( ) 2)民事诉讼法学只研究民事诉讼法。( ) 3)民事诉讼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刑事诉讼的双方诉讼主 体则不可能有平等的诉讼地位。( ) 4)法律是时间效力一般不溯及既往是世界各国一直沿用  的一条罗马法原则。因此,民事诉讼法生效前已经受理而未终  结审理的案件,在民事诉讼法生效后,依然根据以前的民事诉  讼法的规定进行审理。( )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仅规定了财产保全制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民事诉讼法过程中,民事保全制度一直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立行为保全制度势在必行。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在民事诉讼法中完善行为保全制度具有的必要性,并借鉴国外立法,阐述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发展进程中,对进一步完善行为保全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都将审判公开作为基本的法律原则,但是我国现行的几部诉讼法对于审判公开的规定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原则的层面,导致审判公开这项重要的原则规定在司法实务中出现脱离立法本意的怪诞现象。本文从实务层面对审判公开原则进行解读,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这项基本原则的本意能够得到有效而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制度符合对社会正义的现实渴求。我国《民事诉讼法》首次立法明文规定该制度,但制度实施和具体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规定较为笼统,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较为模糊,现有法律规定并未设计合理的配套措施与保障机制等。域外各国规定的公益诉讼制度,虽在制度设置模式上存有差别,然其制度功能具有本质一致性。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仍需在主体、适用范围、诉讼前置程序、保障制度上加以完善,以彰显其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了三种允许当事人协议改变诉讼进程的合意,分别是:(《民事诉讼法》第25条关于协议管辖的规定、《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3条关于举证期限的规定及第38条关于证据交换的规定。这种允许当事人协议改变诉讼进程的活动,在学界称为诉讼契约。诉讼的契约化反映了私法自治的特性和私法的精神,是...  相似文献   

19.
债权人在未对主合同纠纷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情况下,仅起诉一般保证人时,《民诉法解释》和《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分别作出了追加债务人为共同被告和驳回起诉的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践适用法律混乱。通过厘清保证责任承担的顺序性的实体法内涵和诉讼法上的实现方式,以及保证合同的从属性在诉讼中的表达,纠正偏离诉讼法原则的适用法律行为,构建实体法与诉讼法衔接的一般保证合同纠纷诉讼程序。债权人仅起诉一般保证人时仅按照单一诉讼处理,并配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就能实现案件事实的查明。  相似文献   

20.
熊艳  叶雨 《职教论坛》2012,(8):50-51
《民事诉讼法》历来是司法类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做好《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改革是法律事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根据司法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民事诉讼法教学方法,提高民事诉讼法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