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叫什么名字?谁起的?有什么含义吗?2.猜一猜:张志和是唐朝词  相似文献   

2.
学习目标: 1.诵读:读出词作雄浑豪放的格调。 2.品味:品出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 3.感悟:悟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课前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引导学生进入慷慨豪放的词作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发挥想象,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2.学习抓住鉴赏诗歌的切入点,步步深入鉴赏诗美。3.体会作品深广的主题,感受诗歌的"中国味"。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2.抓好切入点,鉴赏诗美。教学难点作品主题的深入探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及内容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展示照片、画面、配乐朗诵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鉴赏《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体味边塞诗特有的情怀,研究边塞诗的共同点。2.通过诵读交流,品味语言,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3.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英雄气质。【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边塞诗歌的艺术境界与情感风格。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学方法】查阅法、讨论法、诵读法、对话法、讲解法。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2、背诵本词。(二)能力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凤琴 《教书育人》2012,(Z2):35-36
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2.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3.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2.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三、德育渗透目标(一)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四、教学方法(一)语言品读法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1.了解词人及其作品的风格。2.品味词的意境,赏析名句,分析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词的特点,学习艺术手法。二、教学方法与教具1.诵读教学法,引导探究法。2.录音机、磁带。三、学法点拨1.最好做到在教师讲析前能将词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2.了解典故的背景、内涵,对于深入领会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情真意挚的美文。“美文需要美教” (韦志成语 ),因此,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美读。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也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美赏。首先要找好切入点。《雨霖铃》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绘画,它需要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这样才能进行审美教育。加上柳词情景交融而形成意境美,因此,把赏析这首词画意美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1.意境赏析——词中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2、背诵本词。(二)能力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2、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讲《沁园春·雪》《破阵子》等经典的诗词,应首选诵读的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人到诗文创设的具体意境中去,让学生首先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同时能激起学生想自己读一读、试一试的激情,然后老师再带领着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去体会诗人心中的情感。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手势辅助、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来把自己的感情倾泻出来。《破阵子》是一首壮词,因此在教学时也可以把引导学生通过豪迈地朗读去体现诗词中的豪壮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词中的壮阔景象,领悟到词人的感情,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加深对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词七首》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 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16.
中华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品味古诗词之美,已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展开论述:1.整体感知,探究诗词的情感美;2.捕捉意象,体悟诗词的意境美;3.反复诵读,揣摩诗词音韵美;4.斟字酌句,咀嚼诗词语言美;5.激发想象,欣赏诗词的画面美。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己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从而在诵读中感悟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17.
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古诗词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载体。结合教学实例,从激发想象、诵读为本、整体感知三方面探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以期能帮助学生在品味诗词的深远意境中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剖析古诗的趣味,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意中徜徉。一、诵读,挥洒诗性的魅力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在教学古诗时,也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使学生眼观全文,心感其情,身人其境,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反复咏诵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感知和品味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李炼 《广西教育》2012,(6):47-48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2.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感知、品味重要语句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相似文献   

20.
陈斌 《现代语文》2013,(11):59-61
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涵咏咀嚼,仔细玩味,真正进入作品的内在境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进而引领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邀游在美的海洋中。语文课文意境美的表现:情景交融的诗意美,课文立意的含蓄美,思想情感的崇高美,意境整体的和谐美。语文课文读出意境美的实现:一是教师范读,配乐诵读,感受意境美:二是角色诵读,品味诵读,体悟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