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2007年4月,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偏低,部分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影响。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
2007年4月,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偏低,部分水域大规模暴发蓝藻,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影响。一段时间内,用来食用的自来水水质也变得极坏,发出恶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甚至一度出现了抢购瓶装纯净水的风潮。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革新》2011,(11):35-3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水体的富营养化也在不断加剧。每到夏季,一些重度污染的湖泊水域就会频发蓝藻,严重影响湖泊生态。但随着一项被誉为“湖水透析机”的新设备问世,此种状况有望大为改观。前不久,由安徽雷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水体泥底氮磷磁加载去除技术及设备”在合肥通过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因为蓝藻引发的污染严重影响各大景观的水体环境,为此,笔者着力寻找一种方便快捷的蓝藻治理方法,以稻壳为材料制作磁性活性炭来进行吸附蓝藻,产生的絮凝物利用电磁铁进行吸附打捞,打捞后的蓝藻絮凝物混合少量生活污泥土自然晾干作为城乡园林绿化土,将蓝藻富集的磷氮循环资源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减少治理成本,创造美丽干净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5.
太湖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已经成为各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如何快速有效抑制蓝藻的疯长势头,阻止水体继续恶化,更是刻不容缓。文章将就底泥生态疏浚和水葫芦治污这两种蓝藻控制应急方案作简要评述,建议可以结合两种方案的不同作业最佳时期进行综合应用,控制蓝藻生长,达到改善太湖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2007年震惊中外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暴发,太湖富营养化及其蓝藻水华治理成为国家和全民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暴发的科学解释和未来十年太湖水环境的治理及生态恢复等,向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自建站以来对太湖进行了全面、长期的监测,开展了浅水湖泊系统研究、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和示范。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环保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在太湖站野外科学平台的支撑下,联合院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创建了湖泊现代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多学科协同的野外原位研究方法,发展了湖泊科学环境要素过程与格局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新局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湖泊关键生态过程的驱动作用,阐明了湖泊生态系统响应环境变化的特征、区域差异和反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作用机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生态恢复的方法与策略,应用于太湖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填补了大型浅水湖泊湖沼学研究的空白,不仅使我国的湖泊科学研究在国际湖泊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崭露头角,也使得太湖站成为了无可替代的野外科研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7.
绿潮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暴发的绿潮现象,绿潮暴发的原因,绿潮藻的特点及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并针对我国黄海浒苔绿潮的防治及应用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补偿内容和补偿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设计,指导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设在南湖的围隔实施水生态修复,试验围隔内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由试验前的6个门22种,绿藻门占优势;试验后蓝藻门占优势,种类减少至5个门12种。藻类密度由2.16×107个/L下降至0.0223×107个/L,下降了96.86倍。透明度从0.3m上升到对于1.8m。表明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2007年5月29日早晨,一阵阵难闻的臭味从水龙头里"哗哗"的流水中飘散出来,飘满了整个无锡城,这便是震惊全国的太湖蓝藻暴发事件。而过两天,就是儿童节了。看来,今年的儿童节,注定要因为蓝藻,而变得更加不同寻常。  相似文献   

11.
当今擞界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也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太湖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根据绿色技术创新理论,对太湖流域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就环太湖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湖泊是我国地表水资源库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湖泊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结构与功能较为清晰,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紧密,是开展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优良场地。湖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野外观测、受控实验及数值模拟。而浅水湖泊环境容量小,湖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敏感。比如,风浪等物理过程能显著引起湖泊沉积物悬浮和内源营养盐释放,影响上覆水光环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生长乃至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制于野外受控实验系统的条件限制,目前我国湖沼学实验大多停留在数立方米体积的水池试验和条件较难控制的湖体中试,大尺度受控模拟试验装置缺乏,重要湖沼学过程和关键条件参数获取困难。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在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建成了浅水湖泊物理-生态过程模拟平台,以高仿真湖泊物理模型实验平台为核心,配套大型生态实验平台与数值模拟平台,可以开展波浪、湖流、河道脉冲式输入等湖泊物理过程影响下的湖体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生物生理与生态系统响应过程,以及水体鱼类、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生物等生态系统模拟试验。利用模拟平台开展了重要水体生态过程研究、工程技术参数确定,极大增加了野外站受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型参数精度,提升了支撑国家生态修复与管理需求、国际湖沼学理论前沿探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哲学与现实维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技术创新一度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现在传统技术创新所积累下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困扰着现世的人们。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将是摆脱传统技术创新困境的最好出路,并从哲学维度和现实维度剖析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相似文献   

14.
程平 《科教文汇》2014,(3):222-223,225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理性的认识和齐心的行动。理性的认识是不仅指从客观的经济发展方式来理解造成我国严峻生态形势的根本原因,从而诉诸于转型发展的解决路径;而且指从全面的视角看待我国生态形势。从而使我们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保持高度的生态忧患意识。齐心的行动,是指我们在应对各种生态问题时,不能各私其利、各自为政,而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重,同心协力采取行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近来年,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WebGIS理论,开发集成化的太湖梅梁湾水环境监控数据综合分析和服务系统,为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数据库提供实时更新服务。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系统架构研究、平台设计研究、平台日常维护应用研究等,重点对监测体系平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太湖梅梁湾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平台采用分布式计算的设计结构,具有“水质查询”“、模型预报”、“监控预警”和“基础数据”四大类十二项功能,初步具备了梅梁湾域水质和蓝藻水华实时监测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的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爽 《大众科技》2013,(7):188-190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被重点提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经典巨著中生态观的回顾,介绍了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内容和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城镇绿地系统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韫  李文华  彭奎  李远 《资源科学》2011,33(2):217-222
绿地系统是太湖流域城镇中主要的自然组成部分,绿地系统除具有净化空气、消除噪声、以及提供观赏和娱乐的功能外,在城镇生态系统中还具有重要的水生态服务功能,即绿地系统可以通过减少地表径流,以及吸收径流中的污染物质,达到调节水分、净化水质的目的。本研究基于太湖流域遥感解译的绿地系统,依据修正后的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经验模型和相应的逐日降雨量计算出太湖流域不同城市绿地系统减少的地表径流量和去除污染物量。研究表明,太湖流域绿地系统在2008年截留降水量4.79×108m3,去除COD1916.21t、总氮946.10t、总磷34.49t和氨氮25.87t。  相似文献   

18.
孙亮 《科教文汇》2012,(17):107-108
在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各种史观也在教学上得到了重视,比如生产力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这其中生态史观比较容易被我们忽略。本文试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简要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历史思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