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年四季都有雨,要把不同季节的雨景写好,小语第五册《雨》是一篇极好的习作例文。本文作者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形象逼真地描写了一场夏季暴雨的过程,反映了作者在雨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写雨前,作者抓了下雨的三个特点:“天色暗”;“刮狂风”;“闷热”。这就  相似文献   

2.
一、以教材引路,学习观察方法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是经过作者认真地观察、细密地思考而写成的。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例如,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搞清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观察的。然后,抓住雨的特点,从作者对雨的描写中,得出作者写的是“夏雨”的结论,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雨中”的重点,学习作者对“天地间”、“屋顶”、“屋檐”和“地面”雨景的具体入微的观察方法。其次,我抓住作者在…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语文第五册15课《雨》,是一篇习作例文,侧重于对事物的观察,相当于第二类课文。写的是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主要写下雨的时候,作者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只有细致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具体。培养学生写作时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紧扣“叙述有顺序,内容要具体”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全篇文章是按照雨前(推开窗户)→雨中(透过窗户)→雨后(推开窗户)的顺序写的。雨中一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习作例文《雨》,颇受启发。她突出了句群训练,不仅让学生理解句群的意思,还让学生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初步懂得句群是怎样组合的,并且注意到和全篇文章紧扣,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句、段、篇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她的课堂教学,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分三步直指中心句群,是这种设计的: 第一步初读全篇。教师设问:“《雨》这一课,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全课的四个自然段各是写雨的哪个阶段的?”(第一段写雨前,第二、三段写雨中,第四段写雨后。)接着进一步引导同学读课文:“再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雨前、雨中和雨后各抓住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花生宝宝     
从观察到写作,这个过程很有意思,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样来观察、了解事物,然后把它们写下来呢?这里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掌握基本的观察顺序,懂得调动多种器官来观察事物,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下面这篇文章展示了老师引导学生由观察花生到进行写作的全过程,同学们可仔细体会老师的引导语,想想自己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能不能按这种方法去做呢?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我和企鹅》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有序和细致两品质。  相似文献   

7.
作文难,小学生作文更难。如何使学生走出“难”的困境,让他们轻松愉快地作文,作好文,我采取了三种方法。一、例文习作例文,首先给学生习作提供了一个导向、引入、仿作的机会,同时又对学生的习作起着诱发、推动、促进和渗透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例文的教学是习作的前提、基本。分析、掌握例文的写作特点、结构,则是例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习作的关键。例如,小学语文第五册习作例文《雨》,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总体安排。作者采用“雨前→雨中→雨后”的时序安排法,而作者在描写“雨  相似文献   

8.
省编小学语文第八册《雨中》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例文。对这样的习作例文,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学习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学习他的语言特色呢?下面提出如下建议:一、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探求作者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抓住“雨”的特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不断地变换观察对象的写景方法;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勇于进取的情怀。二、学习指要 (一)本文在描写雨中泰山的景色和登山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叠音词:有AA式,如“嶙嶙”;ABB式,如“灰蒙蒙”;有AABB式,如“淅淅沥沥”;此外还有ABAB式,如“凉快凉快”,也有ABAC式,如“飘来飘去”。其中,前三种是大量的。请按下面的要求填写本文中的叠音词。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喂鸡》是一篇习作例文。教这一课时,找把读和写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紧紧围绕这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进行教学。教学中,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着重引导他们对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和怎样将其特点准确、生动表达出来这两点进行理解。以“喂食”为例:这一段共四个自然段,是作者描写最具体的一件事,也是观察最细致的地方。作者抓住几只鸡重点观察,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这一段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五册的《雨》主要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其中,以下雨为主要描写的内容,作者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着笔,  相似文献   

12.
“无话可说”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1.观察生活。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和引导学生在观察积累上狠下功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材料缺乏的根本途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不应停留在对一般事物的即兴观察上,而要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随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某一事物。比如在讲授《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一个熟悉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避雨》按“遇雨——避雨——谈雨”的顺序,叙述作者在路上遇到一位年轻气象员的事,赞美她“有心计”。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两处“避雨”的细节描写。我试用了下面三种教法教学这篇课文,效果很好。 一、找·议·想 (1)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课文写哪些人避雨?什么地方避雨?后来跑来  相似文献   

14.
小语八册第六组课文基本功训练侧重于写作方面,重点是:观察事物,要注意静态和动态;读、写文章,要注意这类描写。这次习作,是这项基本功训练的“实践篇”。在指导中,我主要抓了两条:一是帮助学生从读中获得写作要领。《鸟的天堂》《火烧云》可供学生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紧扣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着重领会:《鸟的天堂》中,作者怎样从根、叶、枝三个方面写大榕树的静态,从鸟飞、鸟叫、鸟扑翅等方面写鸟的动态;《火烧云》中,是怎样描写霞光照到地上和霞光在天上的景象(静态)  相似文献   

15.
“日出”美丽,“夕阳”同样如诗、如画。《夕照》一课,作者采用多种描写的手法,衬托出“夕照”美丽迷人的景色。一、观察有序,色彩分明。作者仔细观察夕阳,文章按照“黄昏时分——天空的黑色渐渐漫过来——夕阳完全消失”的时间顺序写夕阳的变化。例如: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值得仿效的观察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 1.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有顺序地观察是完整地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观察顺序:按方位观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在教室里,老师出题学生写”的作文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无文可作”。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师生深入生活中,同找题材共作文”是一种好方法。如训练学生“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叙事”,就可带学生郊游,训练学生在“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叙事”的同时“抓住特点观察叙述事物”写游记。指导写这种游记,不妨采用如下做法。一、观察描述,抓住特点1.指导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春天,让学生带着“我在什么事物上找到了春天”的问题边游览边观察周围事物,用提问方式引导观察:  相似文献   

18.
《观潮》一文,动态描写,跌宕有序,高潮迭起。那些形象化的语言,有声有色地突出了钱塘大潮的磅礴气势。在重点描写大潮的动态时,作者循着从静到动、从远到近、从“听”到“看”的顺序,从潮来之前的“平静”,写到结尾那“水涨两丈”后的“恢复平静”,文思不绝,一气呵成。在“细心观察”方面,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范文。在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并重点讲读了第二段。大致过程如下: 师:(书题)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告诉  相似文献   

19.
《镜泊湖奇观》是一篇阅读课文。它通过描写镜泊湖独特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文所在单元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教学该文,应以感情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体会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镜泊湖静态和动态的重点段,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进而引导学生模仿作者对镜泊湖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写,进行片断写作练习。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是各学科的共性问题,但是,观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