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如果只有五分钟,我们如何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近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海啸和次生灾害不仅仅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引发了全世界尤其是日本周边国家的关注。中国媒体对于此次地震灾难进行了大量实时报道。  相似文献   

2.
逆来顺受     
日本地震了,对日本,对人类,又一件逆事发生了。那天下午,面对网上接踵而至,铺天盖地的新闻,心里无限的感慨:天降横祸,岂是人力可挡?面对大自然的戏弄.作为人类,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徐霞 《青年记者》2000,(1):42-43
众所周知,日本的广播电视制作水平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它既有先进的设备和非常优秀的人才,还有让人羡慕的经济实力。笔者有机会多次东渡日本,从而有机会较多地了解日本电视,进而研究日本的电视。对突发事件的神速报道水灾和地震一直是日本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笔者在日本期间曾多次遇到水灾和地震,特别是地震,平均一年有上百次之多。地震发生后,日本各地电视台都能迅  相似文献   

4.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宫城县和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迅速做出反应,对日本大地震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是继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后,央视新闻频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又一次重要的现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在这次地震事件的直播中表现出了反应迅速及时、报道态度冷静客观、报道角度多元、注重信息的整合挖掘等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央视对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直播已经越来越重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5.
郜书锴 《传媒》2011,(4):65-67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在一系列地震报道中,日本媒体的表现值得尊敬。有专家以NHK为例分析:NHK是日本最大的公共传媒,它切实实践了专业精神,主  相似文献   

6.
怎样报道自然灾害更有利于救灾顺利进行、受灾群众心理安抚以及社会稳定.在这方面,日本媒体有一些经验可借鉴. 防灾报道有备无患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每天可测量到的地震在300次以上,里氏5级以上地震在日本每年都发生好多次,7级以上大震几乎每年都有.此外,台风每年袭击日本,与地震相关的海啸偶有发生.那么,日本媒体如何应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动态集锦     
《出版参考》2011,(12):39-40
日本出版社和书商努力从地震创伤中恢复相对地震和海啸给日本带来的重创,日本出版行业遭受的损失并不算大。不过,仍有一些位于地震灾区的出版社尚未复工,地震中至少三家独立书店被毁。日本的大出版社多集中在东京,部分在西部城市,这些出版社没有伤亡出现,尽管不时断电,但都在继续营业。地震的直接影响是打乱了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并造成纸张短缺,很多出版的纸张和印刷厂都在受灾的东北部地区,截至目前,有两家印刷厂仍在停工。日本东北部还是主要的油墨生产基地,震后印制动画书的彩墨短缺。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遇难及失踪人数达27475人(新浪网,2011).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但本次地震震级之高,伤亡人数之多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探讨日本地震发生后媒介在传达地震信息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处理方式,如何影响个人对日本地震的认知,以期加深学界及公众对媒介与灾难事件关系的认识并为媒体报道引导正确而有益的公众思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龙韬 《声屏世界》2011,(9):63-65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阪神·淡路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之后都产生了大量地震文献。秉承保存历史文献,延续人类历史记忆的精神,日本的图书馆、公益团体、民间机构以及普通百姓先后成立各类地震资料数据库对各种内容、类型、格式的文献加以甄选、保存,并为资料的长期利用制定了各种细则。这些数据库如实、全面地再现了地震实况,为今后的防灾抗灾提供着宝贵的资料。日本的经验为我国震灾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年日本救援中国地震,今天中国救援日本地震。这种面向未来的相互救援,必会积极影响中日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地震、海啸、核危机,在2011年3月11日起日本遭遇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日本媒体体现出了一以贯之的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日本唯一的公共放送机构NHK,更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承担起"公共空间"的社会责任,为日本地震巨灾的信息传播和灾难应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以来,由于日本发生了牵动全世界神经的“3.11大地震”,客观上也使日本出版业围绕这一“大事件”在运转. “3.11大地震”发生以后,出版界成立出版对策本部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两万人,即便是地震多发的日本,这也是空前的大灾大难.与此同时,因为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出事故,由此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放射性灾害.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逻辑》直指中日外交、日本地震、中日美经济局势等问题。战后到灾后,日本国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发生丝毫变化。站在历史的拐点,日本人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家园,支撑什么样的发展,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在哪里,在发展中的灵魂又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日本人的改革事业来说,时间表至少提前了10年。  相似文献   

15.
日本媒体的灾难报道让我们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发生了特大的地震,以及地震带来的海啸、核电站核泄漏.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作家认为,日本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表现出了理智客观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日本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当日累计发生余震64次。伴随地震而来的是强烈的海啸以及随后发生的核电站泄漏事故,全世界的焦点一瞬间聚集到了日本,由于日本与我国地缘上的接近性,再加上地震本身破坏力之大,我国人民对本次大地震也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震级程度排入史上前五,并因地震引发了强烈的海啸,在地震与海啸的双重袭击下,日本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尤其是福岛核电站的泄漏,使日本全国面临自然灾难与社会灾难的双重打击.然而,在如此危急的时刻,日本社会表现出令世人震惊的稳定秩序,灾后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日本媒体对于灾难信息报道及社会舆论方向的精准把握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迅速在中国国内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地震",中国网民针对日本地震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主流的言论表达了对日本地震的关注,希望能够对日本进行援助。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舆情已经成了主流民意的表现方式之一。它所呈现出的面貌将影响民众对一个事件的观点看法,继而对社会生态、国家间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观周刊》2011,(11):22-22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抛开一切恩怨,这是一场人类的浩劫,生灵涂炭,我们任何人都应当对此给予应有尊重和悼念。  相似文献   

20.
李文 《新闻实践》2013,(9):54-55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截至4月24日,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在经历了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后,尤其是在借鉴了2011年日本媒体对日本东海岸9.0级强烈地震的报道之后,国内媒体在芦山地震中的灾难报道究竟取得了哪些进步,又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