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本专题可分为四个小专题,即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2.
戴冕 《教师》2012,(31):69-69
人教版必修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而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史占据了两个专题的内容,很明显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怎样理解把握呢?下面以宋元文化为例。探究古代思想文化史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下列汉字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文学特色、京剧和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等内容要求.设置这个专题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本专题可分为四个小专题,即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5.
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本专题可分为四个小专题,即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6.
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等专题.以文明史观审视这段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助于领悟人类历史的真谛,提升历史二轮复习效率与品质.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结合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外思想文化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是高三复习不可或缺的主体知识之一。它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有人认为本专题在2007年和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均出现了非选择题,故今年则应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此话有一定的道理,按常规2009年本专题的考查应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不能绝对化。本人认为非选择题再单纯考查本专题的任何一个考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作为考查设问的一部分或以此为线索扩散考查完全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结构与学习价值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古代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主题和古代中国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关,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以及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然后,作者分析了传统文化中对未来科技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教育思想和“天人合一”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包括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思想文化进步、科学技术发明等多方面历史的课程,知识内容涉及素质结构中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历史学科的专业教育,而应在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新世纪的发展形势也要求我们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国古代史》课程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教育智慧。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的研究仅限于若干朝代、个别专题和少数人物,既不够系统,更不够深入;对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成因、发展演变规律、社会历史影响等也缺少系统研究和深刻把握。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系统梳理史料文献,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践,充分发掘其思想史意义;广泛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全面探讨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历史成因及文化品性;辨证分析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思想的本土特色和历史局限,正确审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汉荒政不但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稳定了封建统治;而且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则是丰富和完备了汉代的礼乐文化,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道德化、规范化;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达,使天人感应和阴阳灾异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在科技文化方面,荒政既有利于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由此,对汉代荒政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欺骗。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材(人教版)增加了较多的文化史内容。为满足广大教师的迫切需要,我刊从本期起,特辟“中国古代文化要览”专栏,分专题系统地介绍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以便帮助历史教师讲授新教材。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下,开列的学习要点是百家争鸣、孔孟儒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的发展。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中也有相同的内容,二者的思路是一样的。以研究古代思想文化见长的葛兆光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这个脉络不是历史本身的脉络,而是根据我们现代价值观念重新建立的叙述脉络……这是一方面根据中国儒家正统意识,一方面根据欧洲启蒙思潮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发现和书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一定的审美意识必然植根于特定的背景。从西方古代哲学观、艺术文化思潮、科学技术三方面阐述了西方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王秀娟 《新高考》2007,(12):29-29
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考试说明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等九个主题作为文化史的考查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教科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列入考试范围。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在近代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漠视技术,技术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社会重视;从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阻碍了技术社会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其对人文、伦理的关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对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现代部分     
在新课程《考试大纲》的必考内容中,现代部分包括“俄国卜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六个世界史专题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六个中国史专题,涉及现当代中国与世界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及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章力图把握中国原始制陶工艺概念与先民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工艺概念的文化解释力和涵盖力,从研究工艺概念的视角来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思想特征与发展脉络。将与制陶工艺概念相关的古文字作为典型形式来进行研究,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种典型形式和深层结构的深入研究,拓展陶瓷工艺文化的外延,加深对中国古代工艺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的认知。这种研究对于中国原始文化研究、原始制陶工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