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分为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读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带规律性的知识,在于示范、引路,是例子,是“举一”;而自读课则在于侧重让学生把教读课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付诸实践,以便能活学活用,是“反三”。这样编排教材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相似文献   

2.
统编语文教材把“精读”改为“教读”,把“略读”改为“自读”,明确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课型。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这两类课文教学的根本特质,混淆了两种课型。那么,“自读课文”到底该如何教?教师应该从教读课文引路、旁批提示辅助、多样教法助力、课外自读延展四方面入手,教学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我们构建了与新教材中教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指《语文读本》中的课文 )相适应的“三课型”教学模式 :范例性教读课、尝试性仿读课和迁移性自读课。三课型中 ,范例性教读课至关重要 ,它是学生学好另两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 ,而研习的关键则是选准其教学的突破口 ,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 ,获得最好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范例性教读课文教学的突破口呢 ?教学中 ,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猜读标题为突破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它往往标明写作的范围 ,揭示文章…  相似文献   

4.
一、“四步骤八课型大单元教学模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又称“四步骤八课型大单元教学模式”。其第一步为“授法”,课型有“预习课”和“教读课”。预习课指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学法和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读课辅导学生掌握有关学法。第二步为“习法”,课型有“自读课”和“回读课”。自读课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按要求运用教读课上所学的学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回读课引导学生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自行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会的学法重新阅读已学过的课文,从新的视角对学过的课文提出新的见…  相似文献   

5.
教学自读课文的几点做法任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把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大类。这种编排方法,既可以增加课本的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应如何教学自读课文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一、讨论式:让学生自读,然后...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阶段的编排,除沿用以往教材的编排方式编有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之外,还新增加了“参考阅读”这类课文,这是教材编写者的一种新尝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以前经大量自读训练所培养起的初步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较高层次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逐步达到叶老生前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但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还是初次接触,对编者意图、该类课文特点、处理方法等还不甚了解和得法,致使“参考阅读”课文的教学,因循教读课文或  相似文献   

8.
<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编排结构,改变了以往“精读”与“略读”的简单划分,进一步明确了阅读教学的课型类别,为学生阅读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如果说教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学方法”,那么,自读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用方法”,即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将教师教授的阅读方法沉淀、内化为自主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两类,共124篇,约占新教材课文总量的50%,超过了讲读课文的数量。纵观一至六册课本,讲读课文逐渐减少,自读课文相对增多。至第五、六两册,自读课文均达每册课文总量的60%,特别是在第六册课本中,课外自读课文计十六篇,占了课文总数的40%,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每单元内,总是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课文依次排列,按单元教学要求形成一体。新教材中三类课文的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由“教”到“不需要教”的过渡趋势,组成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三部  相似文献   

10.
一、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必须对三类课文进行研究现在的中学语文统编教材,有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三类教材,讲读课文由教师教读,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阅读。设置三类课文,既适当增加了阅读量和扩大了知识面,又不加重教学负担.为此,就要正确处理三类课文,既不能不管课文类型,统统上成讲读课,又不能抛开自读课,只上讲读课.应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明确各类课文所承担的职责,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既要从讲读课的角度去思考,着眼于老师的讲,也要注意学生的“自学”,要注意三类课文的区别,充分发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 ,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正体现了叶老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 ,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定量的课内自读课文和参考阅读课文 ,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目前语文教坛上对这类课文理解 ,出现了两种倾向 :一种是把它当作讲读课 ,由教师“精雕细刻” ;一种是让学生自由阅读 ,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根据自读课的教学功能和特征 ,自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归纳为 :“定向·导读·总结…  相似文献   

12.
我自1997年以来,每上一篇“教读课文”,就围绕教学目标,再给学生扩读两篇文章,并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这样的课型.我们称之为扩读课。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教材按照双线结构编排课文,每一单元的编排都包含了大致相同的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训练点,因此每一单元的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都是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谈单元教学     
初中语文课本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分阶段按单元分类集中编排教材,为形成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提供了示例。它把初中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重点和课文编排方式各不相同。每册书组成八个教学单元,课文分为“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三类课文在各单元中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强调基本训练的主体。这就把教材编写和教学形式统一起来。它是为适应九年义务教育需要的产物,是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硕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经过修订,按单元编排教学系列,为形成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提供示例,并将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 单元教学是时代的产物。它把教读和自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教学的连续性、循环性和阶段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是为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阅读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种。教学这三类课文,要求自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阅读训练的小系统,体现从教者教会学生读到学生“自能读之”的过程。课内自读课是这根“阅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从教读到学生独立自读的桥梁。在教法方面,讲课要教以规律、授以方法。课内自读课则是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课,它是半独立的阅读课,需要教者进行定向控制,并给予指导、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运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读的能力。这样,他们才可能高效率地独立地阅读课外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正>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两篇自读课文,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把教读课文习得的方法用于自读课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认清自读课文的作用,要么像教读课文那样详细分析,要么让学生随便读读不作任何要求。这背离了编者意图,我们必须处理好自读课文的教学。一、掌握自读特点,正确处理关系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延伸,是对教读课文所掌握方法的实践和巩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不能小觑自读课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读课文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教读课文的教学定位不够精准,从而影响到教读课文的整体教学效果。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分析统编教材的编排体例,实施三个阶段的教学:借助教材的助读系统,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学生学情;就学生的个性要求正确理解教学定位,抓住教学的重心;区分教读课与自读课的教学特点,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应用范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9.
自读课文的教学是从教师讲读到学生独立阅读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自学能力。如果说讲读课为教学生走路,自读课让学生独立走路,那么,课内自读课便起到了“挽”、“扶”的作用。叶圣陶说:“给指点给评说,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多下功夫。”叶老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学好课内自读课文的启发很大,我们只有在  相似文献   

20.
自1993年秋季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以来,有关语文报刊,对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和结构、课文的选编、练习的设计、汉语知识的处理等方面都作过肯定的介绍。对此,我非常赞同,不再赘述。但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曾企盼再版时改正,或是同仁指出,但至今未见。故撰文指瑕,提出建议。不妥之处,望大家赐教。 编排方面 1.课前“说明”中说明的教读课文数与教材实际课文数不一致。例如:三年制第三册(1994年版和1995年版)“说明”中说“全册中,教读课文17课”,“自读课文9课”,而“目录”中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