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性别差异中的死亡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差异中的死亡叙事 ,从表面上看 ,表现在意义附着、死亡观念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性 ,但从根本上看 ,这种差异性仍然是由男权话语给出的规定 ,与传统的男权话语相比 ,只不过以往由男性在说 ,而今由女性自己在说。这说明女性的主体意识及其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都还只是初见端倪 ,并未形成格局。所以 ,从审美死亡 ,其实也是从审美人生的角度看 ,女性及其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都还亟待挖掘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清代长篇世情小说《林兰香》中有多处死亡叙事,这些死亡叙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据布局来看,死亡叙事多发生在下半部分,焦点人物正是小说主人公燕梦卿。在作用方面,死亡叙事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审美意蕴、增强文化蕴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林兰香》在世情小说中非常独特,有着突出的感伤色彩,这也得益于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是一场以个性精神反叛传统观念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审美与艺术革命。在这场艺术革命中,五四乡土小说家有着突出的表现,尤其是其死亡叙事以悲剧表现死亡,完成了对传统死亡表现艺术的颠覆。这种悲剧风格的表现方式不仅丰富了死亡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审视死亡的另一视角,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促使中国人改变回避死亡的民族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思考死亡,从直面死亡的勇气中使生命意志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同时运用复调和反讽等手法,有别于传统的小说。《红高粱》电影是对小说的改编,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电影在叙事视角和画外音以及视听画面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世界。小说和电影以各自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在"三言"中冯梦龙将传统观念与时代精神糅合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再是"祸水"和"工具"。生时,她们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人,有鲜活的人生舞台;死时,她们为自己的理想和欲望而献身,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正面形象,死亡叙事的审美共性是为正义、为报恩不惜一死的崇高;对爱、对尊严勇敢追逐的深情赞美。反面形象,死亡叙事的审美意味是作恶者、纵欲者的罪有应得;对丑、对堕落的无情鞭挞。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对于展现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文学作品来说,死亡的悲剧结局自有无比震撼的效果。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死亡的不可抗逆性和无法回避性,更能引发文学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回顾性反思。而西方文学中死亡叙事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反映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叙事媒介,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但二者也有相通的审美意义和叙事效果,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叙事不一定高于或者低于小说本身的文字叙事.成功的改编往往使二者各显神通又相得益彰.通过对小说《可爱的骨头》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学与电影所显示的不同的叙事魅力,阐明电影改编是对文学原著的再创造,既和原著呈现多重交叉的互文性关系,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电影《情书》被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新时期电影之一,距今已近20年,对于《情书》的解读也更加多元化。影片在大胆新颖的拍摄手法之下,叙事中存在诸多悖谬性因素,包括片名“情书”的悖谬性、关于回忆的悖谬性言说和关于死亡的悖谬性言说。影片所要传达的重点并不仅仅是爱情元素,更是生者对逝者的追忆与忘却,以及生者如何寻找到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9.
在形成于元明之交这一历史断裂期的市民文化消费语境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近世通俗文学,在具体操作死亡叙事的过程中,受到了“以奇为美”和“以惨为乐”这两种典型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带有原始的民间气息的审美情趣已经内化为通俗小说家常规性的文本叙事策略。民间审美情趣的强烈渗入,正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文本世界中的死亡叙事在美学品格方面区别于“文人独创型”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小说中不同的死亡类型,探究色彩运用与死亡叙事的关联,探讨了鲁迅先生构建"死亡叙事"的独特风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位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西方现代主义与古老拉美文化共同催生的文学之花,作品中有大量的死亡叙事,并且都是经过陌生化处理的。多种形式的陌生化处理丰富了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增强了作品的审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说《金陵十三钗》是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作品,强烈的戏剧冲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其极具话题性。正是这种话题性引起了电影制作人的浓厚兴趣。与小说相比,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小说的女性主义视角到电影的英雄主义叙事,完成了对南京大屠杀中妓女拯救女学生这一故事的电影化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并充斥着泛斗争意识的"文革"文学中,死亡叙事体现为:追忆苦难之死既激发着人们的斗争意识,也表达了对救世的感恩;对人物死亡焦虑的叙写,不仅体现了当时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偶像崇拜的时代风尚,也导致了那段历史时期整体民族精神的滑坡;对死亡姿态的审美展示,则力图表现人物死亡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这些共同构成了泛斗争语境中死亡政治的文学表达。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的小说创作,贯穿着当时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史现,体现在文本中的死亡事件及其思想意义与审美意境,均是从历史应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表现历史固有的广阔性。所以,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之死与反抗的复仇是在历史意识观照下的叙事策略;“为人民利益而死”成为重构历史记忆和确立社会认同所必须的意义赋予;视死如归则是理想化叙述历史情景的崇高意境。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海》小说原著与同名电影在叙事上有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小说和电影都综合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和限知叙事视角,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直线式结构和顺序式结构特点。小说与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两者在叙事手段上不同:小说是文学语言叙事,而电影是采用影视造型叙事;在叙事主题上,小说和电影是相似的,都赞扬了主人公的硬汉子精神,但是1958年美国拍摄的故事片《老人与海》对爱的主题的开拓更为深入,与原著相比主题更丰富了。  相似文献   

16.
黄建新导演是第五代导演中旗帜鲜明的个例。他的电影在叙事方面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的电影不排斥传统电影的叙事功能 ,又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电影故事叙述者。他电影中的情节链常常受到一些表意元素的间离 ,呈松散的状态 ,从而在叙事上保持着一种开放性 ,尽量让电影呈现出生活原生态。在电影的叙事结构方面 ,他力求打破模式化 ,提供观众新的审美感受 ,以求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有更多的思索与回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上的改革影响了文化时尚和人们的审美趣味,打开了人们情感的闸门。冯小刚电影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了广大市民观众的审美趣味,异军突起,其电影的商业理念给国内电影界树立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制造了市民电影成功的不可复制的记录。以"冯小刚贺岁片中叙事的价值判断"为题,从其电影的思辨模式、意识形态色彩和影片展示的传统叙事意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摹写世情的杰作。在小说中,主要人物相继死于非命,但是这种死亡叙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情感维度、写实特色和结构方式三个方面来论述《金瓶梅》中的死亡叙事,探讨死亡叙事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对文本有更深一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叙述了众多人物的死亡。对人物死亡的叙述可分为客观地叙述和抒情的叙述。这些死亡叙事不仅是作者在客观地叙述英雄们的命运,更是作者塑造英雄个性、承载自己伦理价值判断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死亡叙事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20.
《湘南学院学报》2021,(4):89-92
坂本龙一是当代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日本知名音乐家之一,他的电影音乐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音乐叙事手法,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内蕴。目前,国内对于坂本龙一的研究仍处于其电影配乐的本体部分,从叙述学角度研究坂本龙一电影音乐仍存在大片空白。坂本龙一的电影音乐风格和元素有着纯粹自然、民族性的特点,他的电影音乐叙事体现出旋律影像化、把控影片节奏、契合影片主题的功能。因此,坂本的电影音乐能产生强化观众的情感抒发,升华片段内涵的效果。坂本龙一的电影音乐具有影像化思维,并将商业价值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用音律讲述电影故事,跨越国界、语言、种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由此,从叙事角度研究坂本龙一的电影音乐,能够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叙事与传达方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