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炜 《新闻世界》2009,(10):30-31
编辑常被誉为新闻的“把关人”,夜班检查则是报纸的“把关人”。一张报纸的出版,从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到编辑、部主任编发稿件,再到总编审阅,最后在夜班“组装”成大样。大样的检查就是报纸“成品”前最后一关。如果说前面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和差错.还有后续环节可以帮助纠正的话,那么通过检查一关。问题和差错则可能无可改正了。  相似文献   

2.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3.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4.
校对与钓鱼     
前段时间,本报编辑部请来业余评报人史道宁谈评报的感受。他在发言中提到他自己发现见报差错的规律,说记者采写的稿子比通讯员的来稿差错少,外地稿件比本地稿件差错少,提到正刊一版,他说他基本上找不出差错,就到正刊二版去找,因为正刊二版主要刊发本地新闻和通讯员的来稿,史先生说:“就像钓鱼要找‘窝子’,我把二版当作发现见报差错的‘窝子’,专到那儿去找差错。”他的这席话,  相似文献   

5.
韩冰 《青年记者》2009,(14):26-26
对新闻稿件中的差错立足于“辨”的意思是:分辨,从而做出判断。一篇稿件放在案头,编辑从哪些方面做出是否有差错的判断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辨舆论导向,二是辨文字差错。  相似文献   

6.
近来,一些朋友见到我说:“喂,这些年,你利用业余时间就发稿1700多篇,多次立功并成为省级‘新闻’自学成才者,你啥时能给咱们讲点自己的经验?”在这里,我想谈谈写稿也讲稳、准、狠的几点体会。“稳”即稳当,不出差错。自己这些年来的确写了不少稿件,但从未惹出什么麻烦。这里面主要一点就是能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认为,写违背自己心愿、违背客观真实性的稿是最容易出错的。一出错,不仅给自己引来麻烦,关键是有损于报纸的形象。再一个,拿不准的,千万不能武  相似文献   

7.
掌握稿件差错的规律检查和审阅稿件,发现和消除一二个差错,是不难的。难的是要掌握发生和消除差错的规律性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对于报纸编辑来说,发现差错、减少差错和消除差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的是我们对各种差错现象要善于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原因,研究其防治办法,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认识它,进而自觉地掌握它、运用它,把见报差错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根据我的实践和同志们的经验教训,在如何发现差错、消除差错方面,我理出了12条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一,从细细推敲字句中来发现毛病。以《要有良好的家教》为题的一篇来稿写道:“良好的家教,并非像《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大打出手便能‘望子成材’,也不是贾母那样对宝玉百般宠爱便可‘望子成龙’的。”我边看边推敲,便觉得奇了: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贾政用“望子成材”倒也可以,作为贾母的孙子,贾母怎能用“望子成龙”这个词呢?刊登出去,岂不成为世人的  相似文献   

8.
办好一张报纸,当然要有上乘的稿件,丰富的栏目,讲究的编排,精美的印刷。但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有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不出差错,或者是很少出差错。去年,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以及《咬文嚼字》杂志,拿出重金酬谢在6月26日这天的“三报一刊”上发现差错的读者,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也举办了两届“全省18家地市党报”和“专业报刊”编校质量评比;开封日报连续开办了4届“读者找差错”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9.
张永强 《新闻窗》2012,(5):69-70
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对期刊编校质量的管理,从每年对有关报刊检查的结果来看,报刊的编校质量堪忧,尤其是新闻类稿件中的差错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读者戏称为“无错不成刊”。这些稿件中的差错是纷繁复杂,既有文字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也有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等等。这些差错中的显性差错一般比较容易辨识,而隐性差错似是而非,辩识难度相对要大。  相似文献   

10.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对比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所谓“对比法”,即在自学写作时,运用自己与自己对比;底稿与见报稿对比;与他人的优秀作品对比之法.正应了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经过对比,能较快和深刻地加深印象,找出自己稿件的瘕疵,易于悟“道”,使我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近几年先后在全国五十八家报刊台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件,并分别获得全国、省、地级特等奖和二等奖;多次被中国经营报、湖北电台、黄冈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写完一篇稿件,最好要做到“三见面”。即与当事人见面;与报道单位领导见面;与事件周围群众见面。新闻材料的来源,并非全是通讯员本人亲眼所见,有些是在众多人中“旅行”或“加工”后传到通讯员耳里的,不少通讯员往往为了抢时间,“闻风而动”,写稿速发,这很容易出现差错。一次,我听说一位战友接到加急电报“父病故速归”,他把电报塞进衣袋,照常值班训练。我写成稿件,送给这位战友亲自过目,原来是“病危”,  相似文献   

13.
近来,一些朋友见到我说,喂.这些年,你利用业余时间就发稿1000多篇.多次立功并成为省级“自学成才”者.你啥时能给咱们讲点自己的经验嘛。在这里,我想谈谈写稿也求稳、准、狠的几点体会。“稳”即稳当,不出差错。自己这些年来的确写了不少稿件,但从未惹什么麻烦,这里面主要一点就是能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认为,写违背自己心愿,违背客观的稿是最容易出错的;一出错,不仅给自己引来麻烦,关键是有损于报纸的形象。再一个,拿不准的,千万不能武断,往往下笔好写收笔难,眼下笔墨官司为何屡屡出现报端.…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我开始在工人日报做校对工作。不久,我们校对组先后出了两起重大的政治性差错,一是把一则国际消息中的“南越……”错成“越南……”;另一是把一个大字标题中的“叛国”错成“判国”。这两起重大差错使十多万份报纸不能发行,损失资金好几千元。差错出了以后,同志们非常紧张。我因初做校对工作,没有经验,心里更是紧张。由于紧张,脑子“运转”不灵,有时连很熟悉的字都怀疑它是否正确。紧张并不能防止差错,有时越紧张越出错,越害怕错误越多。这两次政治性差错发生后,我脑子里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校对工作能不能不出错?怎  相似文献   

15.
我搞通讯报道10年,共有2500多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特别是在1988年,对我来说是个丰收年。写稿出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投稿渠道拓宽;二是稿件质量有所提高;三是有份量的稿件多了,不少言论登在头版上。我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这就是“自我催熟”。所谓“自我催熟”,就是有意识地催促、鞭策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7.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8.
在几十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出过不少差错,有的还是相当严重的差错。这是自己无知和粗心酿出来的苦酒。正象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自己来喝干。”喝干这杯苦酒诚然不是滋味,但苦酒吞进肚里的确也有益处,起码苦味可以警醒自己,长点见识,少酿一点苦酒。至今回味起来,苦犹在口,对自己仍然起着警戒的作用。翻阅一九四八年的日记,十二月十四日这天写着这样一行加了着重点的标题:“难忘的一天,值得警惕的一个大错!”下面写道:“今日报纸出了一个大错,一版头条标题误标为《刘伯承陈毅将军警告黄维起义》。  相似文献   

19.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20.
如今翻开一些报纸,找出几个错别字或几个有问题的句子来并不是件难事。 细分析一下,报纸上的编校差错,有一些特点,抓住了这些特点,就有利于“对症下药”。 一、季节性。季节性,是某些差错表现出来的特性。比如到了1月份,就有“今年”、“去年”错用的差错出现。造成这种差错的原因是上一年的稿件没能发表,放到下一年发时,时间却忘了改动。到了秋天,就有“中秋”、“仲秋”错用的问题出现。“中秋”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而“仲秋”指的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二、频发性。这些差错,有的属于用字问题,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