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2.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指出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日常生活媒介化,媒介生活日常化",新媒体已经深深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人们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要求更苛刻,当报道滞后甚至出现偏差时,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在社会上形成广泛负面舆论.如何引导"围观",成为微博时代党报面临的重要课题.突破口——浅阅读、深报道舆情事件舆情事件中党报要进入"围观",同时要引导公众对"围观事件"形成的观念.这就要从受众"浅阅读"习惯人手强化报道的深度.进入"围观"党报才能了解舆情事件所在,引导"围观"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3.
陈凌 《东南传播》2018,(3):65-69
从前的大多数热点事件发生,形成舆论,我们都习惯于将公众的表达界定为"非理性"或者"情绪发泄"。如果以布尔迪厄的"名誉"概念来看,或许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能够带来"名誉"的舆论行为,公众参与到社会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中。从这个角度看,舆论并不是简单的言语,而是一种实践行为。"徐玉玉事件"中,公众在呼吁法律的制裁,倒逼监管漏洞之外,以舆论"复仇"的方式修复了社会的"名誉",因为在布尔迪厄看来"名誉"是属于群体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一)网络围观的涵义"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5.
从"一杯茶、一张报"到"全民围观、我在现场",从以往"社论、评论"到现在人人享有麦克风、人人争当评论员,当纸媒遇上"互联网+",党报评论如何突破传统"官媒"的惯性与纸媒的局限,有效发出主流舆论声音,这不仅是党报在参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相似文献   

6.
张军芳 《新闻界》2012,(16):17-19,72
隐喻(Metaphors)是新闻构建现实和生产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入手,审视国际媒体如何塑造了"黄岩岛事件"中的相关方中国、美国、菲律宾以及"黄岩岛事件"本身。在展现媒介如何形成有关这一政治事件话语的过程中,凸显的是隐含在各国媒体新闻生产中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田羽  吕屏 《新闻世界》2011,(7):106-107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发生的工程车压死原村委会主任钱云会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该事件演变成一起影响全国的舆论事件。本文从"乐清事件"的舆论本质、网络时代舆论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乐清事件"的舆情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探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8.
韩鑫 《传媒观察》2015,(2):44-45
从概念消解与建构的流变来看,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以平衡方式达到专业新闻传播者理念与新闻生产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妥协共存的新闻价值理念。但网络时代新媒介的传播特质加剧了新闻在生产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造成"悬疑新闻"等不实信息大量泛起的主因。网络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再建构"需要着重强调以新闻客观性为核心的新闻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9.
"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走转改",不是一种任务、一种号召。它是新闻工作者一种责任、一种态度、一种需求。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是来自一时之功,而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深入践行"走转改"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如何沉下去,静下心来,采写出有用、耐读、感人的新闻,苏州日报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如何满足电视观众不断提高的新闻欣赏口味,真正做到"三贴近",我认为不仅仅是镜头对准谁的问题,而应当从报道的构思、由头的切入和主题的开掘上,尽量实现"四化":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我的体会是:如果做到了"四化",即使是一些重大题材的主旋律报道,也会富有人情味,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最近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为切入点,考察社会事件网络真情的生成过程及其强大社会舆论引导力的形成根源.研究发现:社会转型中公民诉求与利益多元化,网络传播的"低成本",传统媒体的"高局限"等是网络媒体在设置媒体议题、引领社会舆论等方面有所作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诸如"人人都是记者"、"围观改变中国"等口号式的定论在互联网平台、学界期刊文章中盛行。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并借此文从象征性权力的视角,权衡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的角色并思考实现电视媒体公共性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下,舆论事件引发大众关注的频率也来越高。一些从前属于司法层面的案件,从发生到结束甚至结束之后,媒体的报道持续不断。这期间,一些本来很平常的人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张金柱"、"孙志刚"、"许霆"、"邓玉娇"、"许霆"、"彭宇"……这些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传媒界、法学界研究的"标本"。标本背后,其实涉及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舆论监督VS新闻审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审判现象已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舆论监督代表着社会进步,唤醒民众维权意识、推动法制社会发展;但当前现状下,舆论监督却似乎"一不小心"容易走向了"新闻审判":预设立场、引导舆论、干扰司法独立,严重的甚至用利用舆论和民意"绑架"司法,造成了司法困境。作为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者将如何正确辨析"舆论监督"和"新闻审判"之间的关系?新闻从业者如何让"舆论监督"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陷入新闻审判怪圈。本文将具体展开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就以《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为题发表中国网络文化生态观察,文章称:"2010,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然而,"围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现象,其深层的意义更是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即:不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而传播,而是因为第一传播本身导致的围观,赋予了事件被重视和报道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初的"艳照门"到2009年初的"瓮安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一个普通词汇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了它原本没有的意思,并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靖鸣  王瑞 《新闻爱好者》2012,(19):24-26
微博"粉丝"已经成为网络这一虚拟公共领域里一支数量非常庞大的舆论新军。微博"粉丝"的出现和兴起,基于微博媒介技术的发展。微博"粉丝"可以被视作传统"粉丝"的延伸与升级。相较于传统"粉丝",微博"粉丝"拥有较为鲜明的三个特征:非专一性、非崇拜性、攻击性。微博"粉丝"的关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公众人物之间的关注、公众人物与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以及普通用户之间的关注,同时,微博"粉丝"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粉丝"买卖和伪VIP认证。本文认为,根除微博"粉丝"买卖现象,需要用户的自觉抵制,微博平台服务机构应反思微博的等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18.
当今,网络媒体传播有关名人的虚假信息早已是屡见不鲜,而名人"被死亡"尤其严重。网络媒介、普通受众在事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对待类似事件的发生?本文从网络传播特性、网络媒介责任、受众等几方面探讨了此类传播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9年,电视剧《蜗居》,神奇般引发所有人因为房子带来的阵痛,它所引起的轰动效应,甚至形成了一种"蜗居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蜗居》的走红过程,也是这个全社会集体应对现实的过程,最后形成的"蜗居现象"是"后蜗居时代"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此篇论文中,作者从受众方面入手:着力于分析《蜗居》出现的现实背景与"《蜗居》现象"的关系的分析;一切的研究,都是希冀从深层次引入一些思考,并以《蜗居》为例,展望未来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更成熟的电视剧市场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13-15
"纸媒已死",新闻业进入"智媒时代"。从机器人写作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新闻编辑室"的位置已经所剩无几,人工智能开始在新闻业内产生"无用阶级"并重塑其人员结构。新技术带来了新危机,机进人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闻业是应该"功利主义"的拥抱新技术还是与之继续"竞争",哪一个会让新闻业变得更好?本文旨从庄子"无用之用"的伦理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未来,思考新闻业在人工智能"暗涌"中的坚守和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