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伴随着多媒体、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煤体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新媒体的支持.利用新媒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典型人物报道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之有效载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繁荣与发展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传播的进程中,作为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仍然散发着不可阻挡的魅力与活力。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是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需求,也是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3.
王芝兰 《新闻战线》2015,(5):213-214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是新媒体时代下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新媒体技术成熟,社会迈入了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产物的媒介产品,以独特的手段与信息资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前社会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推广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大众化,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念转变为实践指导,并  相似文献   

4.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入发展,政务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等领域所发挥的功能日益引人注目.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由李勃所著的《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一书从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方式流变入手,分析了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主张借助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这一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优化、完善、创新、深化的过程。新媒体时代下,应共享新媒体信息资源,借鉴新媒体优势,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阻力,本文对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拓宽传播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检验确立了它的重要地位,其合理性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如果不能随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好的传播,其价值在今天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媒体”是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的,它以网络数字技术、信息、科技传播等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启发我们要重视新媒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目标定位存在模糊性、传播环境具有复杂性、传播过程缺乏可控性等问题,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精准传播提供了策略:明确交互对象定位,构建信息反馈机制;转变环境利用思维,增进网络优势发挥;规范控制传播过程,完善信息管理机制;构建专业人才队伍,巩固传播人力基础。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档案工作重要论述有其严密的生成逻辑,丰富的核心意涵,以及明确的实践向度。生成逻辑回答了这一重要论述“由何来”的问题,在理论上赓续了马克思主义档案观,在文化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档案思想,最终生成发展于习近平在地方及中央工作时的具体实践。核心意涵指明了档案工作“怎么看”的问题,包括档案价值论、档案地位论、档案党性论、档案治理论、档案服务论。实践向度指明了档案工作“怎么做”的问题,即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做好“两个服务”,践行“三个走向”,推进“四个体系”建设。习近平关于档案工作重要论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新时代做好档案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觉悟》副刊居于“四大副刊”之首,集自主权大、时效性强、亲和性高、参与者多、普及面广的优势于一身,传播影响力仅次于《新青年》。因此,厘清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觉悟》副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分必要,它的传播经验对我们当今如何将新媒体、小众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与主流媒体联动起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机制”被理解为由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与外部事物的有机联系所成型的系统,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机制”.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需要对其内在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难怪一些学者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出现了危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刘洋 《新闻世界》2013,(4):270-271
传播模式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所掌握,并指导群众活动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用传播模式的理论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既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力。  相似文献   

12.
罗卫涛  张媛媛 《东南传播》2014,(12):106-10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双向过程,是理论走向人民群众的顺向过程和人民群众丰富发展理论的逆向过程的有机统一。大学生是受过优质教育的青年,是大众的一部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在这一群体中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认识、培养党的伟大事业合格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并逐渐被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和运用,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影响,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钟汉江 《大观周刊》2012,(9):21-21,8
为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号召,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国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综述对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陶艳兰 《大观周刊》2011,(20):117-118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积极探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指出了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思想治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由闵春发同志主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大众化》)一书系教育部“十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是高教理论工作者奉献的一部力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高校,人才培养是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方针。《大众化》一书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三个一切”出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进行了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16.
高文婧 《大观周刊》2012,(29):158-15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能否顺利实施这一重大而艰巨的理论大众化战略,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大学生是中国的先进、进步力量,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为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而提出在当代大学生中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价值及如何施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理论要被群众认同、接受,就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看得懂的简明的书。面向群众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各种新闻媒体在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要实现通俗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艾思奇既是学者和哲学家,也是一名革命家和战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大众化、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田福宁 《兰台世界》2012,(19):83-84
延安时期,各种反动势力为达到取消或扼杀中国共产党的目的,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思想舆论方面竭尽歪曲捏造之能事对国共合作抗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中共党人所致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加以攻击。为揭露其反动本质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战局面,捍卫党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延安时期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对各种形态的反动舆论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实现了各种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来说更是新的历史机遇。社会各阶层也都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传播,以实现新时期大众思想建设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学生来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抓好高校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就当前的实践传播来看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广大高校管理者进一步探究传统理论与新媒体有效结合的路径。本文就当下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实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展开探讨,希望通过理论研究,能给实际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