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崭露头角的新写实主义作家群,以原生态的写实为依托,用几乎零度的情感温度记录着赤裸裸的生存现实。刘震云作为新写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一直言说着历史、民间、乡土、文化,将创作与乡村世界紧密相连,立足于民间,关注着人性,思考着社会,营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乡土世界。本文就刘震云乡土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书写进行论述,试图挖掘他的写作立场和民间内涵。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小说最本质的特点,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他继承民间文艺的传统,把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被民众所能轻松而愉快接受的民间文艺和民间传统,运用到新的时代和生活的小说创作之中。赵树理的创作通俗化和接受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运用上的通俗化、口语化;结构安排上的情节完整、趣味性强;人物塑造上的注重人物言行刻画。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与沈从文的小说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但他们小说的审美特色是不同的。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俗"的审美韵味,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雅"的审美韵味。"俗"、"雅"是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是通过作品的文化底蕴、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艺术手法来显现的。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迥异的两位乡土小说作家。异同兼具的文化身份,构成他们观察社会与生活的共通视角,使他们在创作上有着同样真挚的乡土情结,关注底层乡土中国、乡土村民。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鲁迅因格式的特别和表现的深切而影响着整个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在刘震云眼中,鲁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民族反思精神,但也存有缺乏文学特质的遗憾.所以刘震云在学习与贴近鲁迅小说传统的基础上,还分别在小说表达色调、叙事视角和立场、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创作观等方面进行发展与拓新.刘震云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小说在思想上与文学上的统一性.尤其在创作后期,刘震云走上了发展创新甚至颠覆鲁迅传统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与通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以来,对通俗小说,不同的作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张恨水和赵树理立足于通俗小说创作,并且引发了轰动的小说阅读场面.他们对通俗小说的接受层面的关注是不同的:张恨水看到了习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习惯的市民阶层,赵树理则注意到了只能从封建旧文艺中得到娱乐的农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张恨水对于旧的章回小说采取的是改良的态度,赵树理强调了中国民间形式的利用,但同时他也认为要把新文学的内容传递给农村的大众.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创作道路和理论的比较,从而对两种不同的通俗文学选择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不仅一般地反映某一民族的生活,而且总是具体地表现了某一地区的风貌,因而形成这些作家独特的风格——乡土特色.赵树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都打上农村生活的烙印.参加革命后,仍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之后,他以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指导他自己的创作,常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体验生活,因而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登记》等富有山西农村风味的小说.对于文学创作必须表现地方色彩,赵树理十分重视,坚持始终.他认为“熟悉的生活,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地方风趣是有助于使感情深刻化的.”赵树理的小说的地方色彩除受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的影响外,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地方风光、风俗人情、民族生活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显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与通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以来,对通俗小说,不同的作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张恨水和赵树理立足于通俗小说创作,并且引发了轰动的小说阅读场面。他们对通俗小说的接受层面的关注是不同的:张恨水看到了习惯中国传统文学审美习惯的市民阶层,赵树理则注意到了只能从封建旧文艺中得到娱乐的农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张恨水对于旧的章回小说采取的是改良的态度,赵树理强调了中国民间形式的利用,但同时他也认为要把新文学的内容传递给农村的大众。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创作道路和理论的比较,从而对两种不同的通俗文学选择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选择小说观念的时代背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小二黑结婚》绝非偶然的几乎同时出现、赵树理的小说方向的坚实的生活依据、赵树理是小说创作中从艺术到思想情感的全方位的大众化、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小说观念的演变等五个方面 ,站在 2 0世纪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角度探讨了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小说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