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培育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微信息传播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新方式,微文化性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障碍,微时代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量新媒体手段广泛介入公众生活,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和严峻挑战。同时,它也为高校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机遇。因此,高校要合理规避新媒体的冲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新媒体传播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建构的全新路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既给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微时代要善于利用机遇,克服挑战,线上线下共同发力,规范微媒介运营平台管理,落实好网络实名制,抓住微传播时机,善用微传播语言,培养微传播队伍,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其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新兴通讯手段功能,通过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背景下,各类社会思潮通过微内容定制、微媒介助力、微权威加盟以及微情境渗透等路径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及践行。对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做以下应对:构建微话语,将其落细、落小、落实;建好微阵地,进行传播环境的优化;培植微队伍,形成传播的多方合力;提升微媒介素养,促进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认同,从而构建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培育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抵御能力,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网络媒介,具有病毒式裂变、多点互动、多点互联等传播特征,然而微博的娱乐性、从众性、个体性、开放性稀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崇高性、引领性、集体性和民族性,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授教模式。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观念、方式、平台和环境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实现“微”转向,走出微博场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微信业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应充分利用微信技术,通过革新教育理念、借力微信平台、创新教育方式、净化微空间等措施,努力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微时代的到来,让"95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深入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具体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明确了"95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增强微时代主流价值观培养能力、建设微媒体信息传递和服务平台、完善微传播法律管理机制与体系、运用微文化来创新推广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了"95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以期在把握微时代的基本要求下,更好地培育增强微时代主流价值观培养能力,增强"95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意识。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全球发展带来文化的全球发展,文化和教育逐步开放导致我国社会中多元文化共存、复杂思潮泛起,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思变的内部环境。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自觉形成、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而高校作为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承载着培养社会未来精英的职能。因此,自觉发挥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导的阵地功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