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正池莉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字不矫情,干脆,直截了当;她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把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坦白地说,从看上去很美的电视行业转战到越来越被大家说"不好做"的出版行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当图书编辑就有可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合作,我指的"喜爱的作家"便是池莉老师。像池莉这样级别的作家,很多出版商都盯着,她作品的市场保证且不用说,也绝对可以提升出版商的品格。当我得  相似文献   

3.
编辑与把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一种选择性、传播性的行为.选择哪一类文化知识、哪一些思想观念、哪一种精神劳动成果制成出版物,是出版人决策把关的结果.在这个把关的过程中体现了作为出版人主体的编辑的出版理念、出版眼光、出版水平、出版能力,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繁荣意识和群众意识.所谓把关,就是把好质量关,不让次品流向市场,损害消费者.精神性商品的把关比一般商品的把关复杂得多(靠仪器是无法检测的),也要紧得多,因为次品很容易成为"毒品"贻害社会.在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施精品战略的今天,讨论如何增强编辑的把关意识,提高编辑的把关艺术,也许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王毅 《编辑之友》1992,(2):41-43
编辑拆阅来稿,往往会看到一些作者随来稿夹带的附信。这些附信,长则洋洋千言,短则只言片语。其内容或者自报家门,介绍自己的情况;或者诉说自己从事创作的“苦难历程”;或者解释作品的成稿过程;或者表示得之于生活馈赠的喜悦之情……当然,这些附信的最后,无不恳切地希望得到“编辑老师”的“批评指教”和对稿件的处理结果,作者的心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5.
驾驭选题,是编辑基本功的重要方面。选题抓得准,作者找得好,便是成功的一半。驾驭好选题,指编辑将自己的编辑思想渗透到从选题构想,到出书,以至出书以后的全过程中去。那种选题一经制订,就放任作者写下去的思想是要不得的。放任自流,一种可能是作者能够写好;另一种可能是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有一种可能是稿子不能用,需推倒重来。这样会造成许多重复劳动,弄得编辑和作者双方心情都不愉快。  相似文献   

6.
编辑子仲     
十多年前,我刚当图书编辑的时候,埋头在文科编辑室看稿子。编辑室主任龙子仲时常从香烟袅袅的"书城"(形容办公桌三面堆砌书稿,像书城)里探出头问:"最近读什么书啊?"于是,以"最近读什么书"为由头,编辑室同人放下手头的书稿闲谈编书之余读的旧书新书。印象最深的是子仲谈到几本孙犁写的读书小品  相似文献   

7.
编辑文化与编辑素养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从广义的角度说,它包括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概念则只指精神财富这一方面的反映,如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这是一般人较多使用的概念.这是对文化特质的不同认识,如今的编辑"学者化"与"专业化"之争就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8.
潘伟 《编辑学报》2011,23(3):274-275
人称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既难以成名又难以获利;所以,在一般人包括某些编辑自己的概念中都认为,编辑工作说得高尚点是文字工作,说得通俗点就  相似文献   

9.
编辑,按照相关要求对稿件进行策划、修改、加工。有人说,编辑就是一项"挑刺"的工作,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太客气,但也有其道理。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十年有余,笔者认为,编辑是稿件的"美容师",是版面的"看门人",编辑在加工稿件、编排版面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双"火眼"。在报社工作久了,发现编报纸的比起做电视、做广播、做网络的要"吃亏"得多,人家可以随时更新修改稿件,而报纸白纸黑字,一旦出版就再无收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谈编辑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编辑与作者这对矛盾中,编辑始终是主导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工作开展得如何,归根结蒂取决于编辑的自身建设,特別是正确的编辑价值观的建树。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如何,取决于编辑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每个人从事编辑工作都有个起点。一旦站在这条战线的起跑线上,首先就要建树自己的事业观。  相似文献   

11.
1 20世纪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得好:"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取决于人的闲暇时间是如何度过的." 同理,一个编辑能否成功,关键也在于他的业余时间是怎样度过的. 国外有个叫尼勃逊的人,在他对近一百年来活跃于世界实业界的人士做了一番调查后说:"这些人成功的原因,无一例外地都是由于他们认为下班后的时间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记编辑子仲     
子仲博览群书,看似散淡的人生态度背后,有着对人生世相,对学术文化的深切关怀,有着作为编辑的文化使命感。十多年前,我刚当图书编辑的时候,埋头在文科编辑室看稿子。编辑室主任龙子仲时常从香烟袅袅的"书城"(书稿堆砌的办公桌)后探出头问:"最近读什么书啊?"于是,以"最近读什么书"为由头,编辑室同仁放下手头的书稿闲谈编书之余读的旧书新书。  相似文献   

13.
当编辑,就如"文革"前夕曾遭姚文元们所围攻的罗竹风作的《杂家》一文所说,不能不是杂家.因为不论是报纸编辑或出版社的书刊编辑,乃至如今曰益兴旺的电子媒体的编辑,都必须应对知识领域不同的各种方面的作者和读者,你必须去涉猎许多你所并未深究过乃至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信息,摊子必须铺得很开.这对于拓宽知识基础是有益的,但却门门都不能深入堂奥,对于有志于专治某门专门学问或研究某一专门课题的人却是一种苦恼.这就是"可怜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话头.  相似文献   

14.
吴健敏 《编辑学报》2009,21(5):423-424
服务意识是期刊体现"以人为本"的关键.要树立为读者、作者服务的办刊思想;编辑要把人文关怀自觉地导入医学期刊的文化构建中,对广大医学工作者人文情怀的养成起到重要的范导作用;编辑要将自身所追求的人文境界与审美理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获取科技信息的同时得到审美的享受、心情的愉悦并产生创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以"三大发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是"作家的发现",它以发挥作家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将文化的创造带入完全自觉的时代,在各抒己见、各逞异彩的竞相角逐中,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是"人的发现"所带来的硕果之一;第二次是"读者的发现",它使人们认识到读者在文化接受中的主体创造作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前理解"去填补"空白",或重新解释"文本",更可以通过"期待视野"去左右创作者的创作,这就将文化创造活动从"文本"的束缚和少数"精英"的垄断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流动于创造与接受过程中的"活文化";第三次则是"编辑的发现",亦即编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创造价值的确立,这一"发现"是近十几年才有的事,但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底气     
有同志问我:"你一直在为编辑说话,到底编辑好不好当?"我说:"编辑好当,也难当.如果仅满足于做一个'上靠作者,下靠校对'的'二传手',编辑的确'好当';如果要做一个底气足、有作为的编辑,就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研究发现,乐观而满怀希望的人较之心情忧郁者,得病后恢复得更快,其机理是通过体内激素起作用的。当人心情愉快时,大脑或脑垂体分泌乐观情绪的激素到血液中,这种激素刺激循环血液中  相似文献   

18.
新闻编辑素质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丽红 《青年记者》2007,(22):129-129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新闻编辑不仅要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和"控制者",还要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整合者",其策划、整合、取舍新闻的能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发现是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出版文化产业亦是科学文化不断被发现、发展和复制的结果.作为参与精神生产活动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在出版文化的推陈出新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创新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编辑发现是编辑活动的本质与境界,没有发现就没有真正的编辑出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出版文化产业时效性的增强,出版新闻化现象日益突出.基于新闻角度来捕捉、感知、整合出版文化信息,强化编辑发现的敏感,促进新鲜信息的有效传播,是编辑发现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没有个性的编辑不是好编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志学 《编辑学报》2006,18(1):64-65
认为科技编辑的有益个性是:编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以及多线性交叉的思维方式;科技编辑姓"科";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