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ArcGIS的金沙江流域中段植被指数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指数是描述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的重要参数。以金沙江流域中段为研究区域,选取NDVI为植被指数,以2006年的TM数据为遥感数据源,使用ERDAS软件从遥感影像中提取NDVI,并使用Ar-cGIS对NDVI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海拔、坡度、降水、温度等地学因子,分别与NDVI进行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DVI在研究区内从西向东、从北向南有递减的趋势,并且与海拔总体上具有正相关性,即随着海拔的增加NDVI有上升的趋势,而与坡度,温度和降水量总体上不具有相关性,但在局部范围内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海拔、坡度是影响人类活动分布的主要因素,也即说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是影响区域内植被指数空间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有利于管理部门掌握区域内的植被分布状况,及影响植被分布的原因,为增强流域内的植被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群落内部因素和干扰对群落动态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红松林的动态过程。群落内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针叶树种多为苗库策略树种,红松尤为明显,林下生活力(耐阴性)不同的树种其径级结构分布不同,在林下生活力较强的树种中,采用不同林下生活策略的树种其林冠层林木的早期年轮宽度分布不同;林木的年轮宽度变化与林木被压和释压显著相关。在林木干扰历史重构方面,利用取自红松和鱼鳞松的200多个年轮盘的年轮宽度数据重构林分干扰历史并分别与红松和鱼鳞松的更新历史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红松林中红松是以苗库策略等待干扰为之创造适宜条件进行更新的;而鱼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NDVI对水热条件年内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翀  任志远  袁鑫 《资源科学》2011,33(12):2356-2361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相反则相关程度较小且响应慢,并且在半月均温和半月平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半月NDVI平均值的变化;②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灌丛和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阔叶林与荒漠植被,即由东、西分别向荒漠植被,相关性逐渐减小。某一类型的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高,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高且响应快,相反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低,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则低且响应慢,对于降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吴良  沈镭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21,43(12):2369-2380
农作物潜在分布区是掌握农作物分布范围、估算农作物产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等的重要参考。中南半岛是全球水稻种植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对中南半岛水稻的潜在分布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①高程、坡度、灌溉距离成本、等温性、年温度变幅、年降雨量、降水变异系数和最暖季降雨量等8个环境与气候因子是该地区水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将水稻样本按照种植类型分为3类(低地灌溉、低地雨养和高地雨养)进行模拟比利用全部样本进行模拟的精度显著提高;③中南半岛水稻的潜在分布区为1.140亿hm2,占全部国土面积的53.3%。本文模拟的潜在分布区可以为指引中南半岛、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稻种植,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黄河断流的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河断流存在人为和自然两方面的综合原因, 其中自然因素中又以气候为主要影响因子。本文利用1951年~1999年近百个站点的温度、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了黄河上、中、下游各流域的面雨量和温度,对黄河流域近50年来温度、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1920年--1999年近40个站点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讨论了温度、降水与黄河断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922年--1932年气温较高,降水量偏少是造成黄河流域对应时段连续枯水的主要气候原因;最近二、三十年以来的黄河断流,除了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影响外,人类对黄河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我国南部山区冬季气候条件与越冬作物(以橡胶和冬小麦为例)种植的关系,本文选择了北纬30°以南,海拔400m以上气象台站93个,并选择能反映一地冬季主要气候特征的气候要素(1月份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将我国北纬30°以南冬季气候条件分为3个区。其分界线与地形的抬升有密切关系,其中一条分界线恰好是昆明准静止锋的位置。这3个区的冬季气候条件是不同的,对作物越冬的影响也是不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国720个观测站中取西藏的3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2001年的逐日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本文主要对平均气温及降水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将全区按照气候特征的不同,分成了三个区域,并利用小波分析,M-K突变等方法分别对这三个区域分析温度与降水时间变化特征,再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全区42年每年的汛期和冬春作分析,且进行了温度、降水与海拔高度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气候变率较大的地区之一,其气候变化在中国、东亚及全球的气候变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选取2种不同的水平分辨率30kin和50km,对我国西北地区2001年夏季的温度和降水情况进行数值模拟,与同时段的实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基本能反映出西北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情况,其中温度和降水的模拟效果均是在6月最差,并且在西北整个区域中,对于青海地区的模拟效果较差;在对气温的模拟中,分辨率的不同并没有对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总体上模拟结果产生了系统性的冷偏差;对于降水的模拟中,模拟的不同区域对于分辨率的敏感程度不同,分辨率变化对于新疆地区的模拟影响最小,内蒙和宁夏地区所受影响较大,并且分辨率提高不一定会带来模拟结果的明显改善,不同区域在不同的月份对于分辨率改变引起的模拟偏差有所不同,内蒙7月,30km分辨率下模拟偏差为8.0%,50km的偏差为43.8%;宁夏8月,30km分辨率下模拟偏差为33.0%,50km的偏差为0.9%;在进行的西北地区夏季分辨卒调整带来的温度和降水影响试验中,对于温度的模拟要优于对降水的模拟。  相似文献   

9.
对1954至2005年嘉兴汛期降水,包括梅汛期和台汛期降水做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发现嘉兴汛期梅汛期降水,在降水偏多的50年代和80~90年代都存在着3~4 a周期变化,而台汛期降水存在5 a和9~10 a的周期振荡。台汛期降水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增多现象。汛期梅汛期降水年代际振荡周期有14 a2、0 a,台汛期周期自20 a向36 a转变。对梅汛期台汛期降水分别做降水异常偏多(少)年合成分析,发现影响嘉兴梅汛期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贝加尔湖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欧亚大陆经向(纬向)环流发展,副高偏强(弱),降水偏多(少);8~9月影响嘉兴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是西太平洋副高,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位置偏北(偏东),有(不)利于台风影响嘉兴,从而台汛期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10.
降水是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的根本补给源,直接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山地冰冻圈的分布和发育。祁连山高寒山区是降水和产流高值区,降水特征受地形影响较大,但现有的降水观测网络还无法合理反映降水特征在地形垂直梯度上的变化。为了确定降水变化如何影响高寒山区的水文和生态过程,需要从流域垂直梯度观测降水形态和降水量的变化。本文概述了由T-200BM3组成的祁连山高山区降水格网化、梯度化、自动化观测网络,并在八一冰川冰缘区建立高寒山区降水标准校正场,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降水/降雪观测标准(DFIR)校正八一冰川区域降水量。在八一冰川区域对地面降水数据产品作初步分析,并利用高海拔站点数据评估了GPM和TRMM降水数据产品在祁连山区的适用性。该降水观测网络的建设对进一步认识高寒山区不同海拔雨雪和水汽变化规律,精细化评估高寒山区降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全国的降水资源综合观测和评估提供方法和降水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光  姚治君  王蕊  刘兆飞  吴珊珊 《资源科学》2014,36(11):2431-2441
基于1999-2012年的SPOT-VGT数据和相关的降水、温度数据,运用空间插值、逐像元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114年来该区NDVI和温度均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44/10a和0.3℃/10a,降水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81.7mm/10a;2该区NDVI年内变化呈倒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在3月;年际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但2009-2012年有所下降;3像元NDVI变化趋势明显,92.6%的像元呈上升趋势,其中显著上升的占56.1%;趋势系数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水电站周边像元的NDVI趋势系数相对较低;4从年尺度来看,过多降水对研究区NDVI变化有抑制作用,温度是影响NDVI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研究区地表植被生态系统处于逐年改善的状态,但2009-2012年有所下降;NDVI与降水和气温有密切的联系,降水在春季起促进作用,而温度在夏秋季起主导作用;此外,生态修复工程等人类活动对研究区NDVI上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藏林芝色季拉山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律 《西藏科技》2010,(2):54-59
运用色季拉山的八个站(泥池、114站、113站、山顶、生态站、鲁朗、兵站、排龙)2007~2008年两年的季风期(5月-9月)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学公式,对色季拉山的降水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日变化上存在一定规律,①整个季风期(5~9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总体上排龙和泥池站呈单峰型,山顶站呈三峰型,其余站呈双峰型。降水频率峰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基本上为凌晨4时到早上8时、下午18时到晚上22时和下午16时左右;峰谷出现在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下午17时左右和午夜0时左右,而降水强度日变化除了海拔较高、降水较少的测站外,时间上基本与降水频率日变化一致;②降水频率的最高峰值出现在凌晨至早上之间,而强度的最高峰值却出现在晚上至子夜之间;③盛夏(7月~8月)降水频率日变化曲线波的幅度大、数量相对较少;④随着海拔的升高,色季拉山两侧有降水频率增多、强度变小、峰(峰值、峰谷)的宽度变窄的趋势的趋势。⑤无论色季拉西南侧还是东北侧,降水频率曲线的波峰宽、数目少,降水强度曲线的波峰窄、数目多。  相似文献   

13.
殷晖  关文彬 《科技通报》2012,28(5):89-93,98
林冠结构对于森林生态系统降水截留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应用树体管道模型理论,构建了长江上游针叶林优势树种峨眉冷杉的树体管道模型,建立了管道参数与林冠截留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峨眉冷杉树冠的叶量、侧枝与树干的截面积都随高度交替增长,最大值出现在树冠中下部;同一层次内的叶量与枝量存在极显著的比例关系;建立的树体管道参数反映了树干及侧枝承载叶量的能力,与林冠截留量呈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1959年~2016年赤峰市14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温度资料,分析了影响春季大田作物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昌都地区7站1980~2010年逐日、逐月降水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对昌都地区汛期(5~9月)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昌都地区汛期降水在NESO事件的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在ENSO发展阶段昌都地区汛期降水除八宿外,各地均偏少。影响逐月降水的原因在于降水日数的变化,其中偏多月份中雨与大雨的降水日数增多,大雨日数增加明显,降水偏少月份,中雨与小雨降水日数偏少。对发展阶段大气环流与常年比较得出,南亚高压偏东与孟湾低槽的减弱是影响汛期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12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对年内水热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翀  任志远  韦振锋 《资源科学》2013,35(10):2017-2023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通过经改进的时滞偏相关等方法,并结合该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数据,解释植被覆盖年内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年内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变化较为一致,气温较降水对年内植被生长影响强烈;②植被覆盖低、降水量小、气温低的地区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强,滞后时间集中于0旬~3旬;③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不受降水量与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滞后时间集中于2~3旬与8~9旬;④水热组合较好的植被覆盖高的地区,植被覆盖均对降水量与气温的年内响应敏感,相反则敏感程度降低,气温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年内影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态区与山地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年内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降水影响不明显;⑤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南部降水或气温的单独影响不利于植被生长,黄土高原西北部,环境干旱,植被稀疏,其植被覆盖与降水量的年内相关较强,但是植被生长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迟缓;黄土高原西部,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年内相关程度相对不明显且迟缓.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和西部,降水或气温远低于黄土高原平均水平,而在单气候因素影响下植被生长会受到抑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45年气象资料和近10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利用气候线性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兴海县高寒山地草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兴海县高寒山地草原区近45年气候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规律相一致;影响土壤湿度的气象因子主要有降水和蒸发,而温度则通过影响蒸发间接影响着土壤湿度,蒸降差是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直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西藏自治区科委立项重点科研课题,对全区麝类资源生态学和资源状况进行了研究。根据西藏动物地理的实际,应用6种方法,对数量做了对比分析;对各种麝的生态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有4种麝,分别为马麝、林麝、黑(褐)麝、喜马拉雅麝。麝资源的总储量约23万只左右(目前全区已不达50%,即11.5万只左右),栖息面积约18.3万km^2,平均密度为1.260只/km^2。麝在西藏地区的垂直分布幅度较大,从海拔5200m下降到海拔2000m左右。其中分布区密度较高的是海拔3000至4400m之间的亚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及高山灌丛、多裸露砾石地带。西藏麝类食谱植物可达1740余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作了初步研究,提出如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根据我国各特有属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大部分特有属具有明显的温带性特点。     2.我国特有属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极不均匀的特点。各特有属的广布程度都很低,生态特     化现象十分明显。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中海拔地区。特有属数目并不随海拔增高而     增多。     3.根据特有属分布的密集程度和分布区边界的密集交叠情况,划定了三个特有属分布中    心,即川东—鄂西中心, 滇东南—桂西中心和川西—滇西北中心。前二中心可能是残遗中心,后一中心则可能为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20.
应用Thornthwaite Mernoriae模型,计算西藏主要农区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温度、降水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并进行了未来气温、降水变化情景下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温、降水的变化对不同的气候区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所产生的效应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若未来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型,则对西藏农作物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