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釜中之豆寄于深切同情,而对豆萁无不抱怨和指责。然而郭沫若先生却反其道而思之,反其意而写之:“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相似文献   

2.
苗夏梅 《现代语文》2006,(12):25-25
在中国历史上,曹植的“七步诗”家喻户晓。许多人年少时所学的《七步诗》只有四旬:“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现在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的“七步诗”却有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因是,四句版的“七步诗”属于节选,六句版的“七步诗”才是标准的。其实,历史上的曹植在金殿上作的“七步诗”不是这首诗,而是另外一首七步成章的“斗牛诗”。  相似文献   

3.
<正>【技法阐释】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抵都不会忘却这首《七步诗》,其作者曹植,乃三国时期的大名鼎鼎的才子兼诗人。诗中以同根而生的豆和萁来喻同父同母的兄弟,以燃萁煮豆来指同胞骨肉相残。它所负载的思想之沉重,情感之愤激,实在撼人心魄!于是,作者于七步之内赋出此诗,立即令其兄长曹丕"闻之,潸  相似文献   

4.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据说是曹植所作。只是,这首诗并不见于《三国志》史传之列,而是最早出现于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而且不止四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似文献   

5.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魏文帝逼迫弟弟曹植用“煮豆燃豆萁”比喻骨肉相残,贴切自然。妙!于是这首《七步诗》便被后人仿拟或翻新。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是“皖南事变”后,周恩来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制造骇人听闻的千古奇冤”,表达自己强烈的义愤之情所写的一首诗歌。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中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这是鲁迅为揭露当时的北师大校长杨荫榆残酷镇压爱国学生运动仿写的一首诗,幽默生动,讽刺味强。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  相似文献   

6.
剥体诗说趣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一读这诗,就知道是仿拟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就的。这首诗是当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写的,吟咏的是亲人之间相互体贴谅解成全之情,突出了“豆熟萁亦灰”,与曹植感叹骨肉相残“相煎何太急”的意思相反。这种有意识地仿照某首诗写的诗叫做“剥体诗”。也叫“剥皮诗”,有人还叫  相似文献   

7.
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①羹,用肉、菜等物做成的汤。②漉(lù),过滤。豉(chí),豆豉。这两句说,  相似文献   

8.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三国时魏国皇帝曹丕命令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杀头,曹植满怀悲愤写下了上面这首《七步诗》,最终感动了曹丕,保全了性命。仔细想来,考场作文与写此诗的情景有不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著名的《七步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你知道《反七步诗》吗《?反七步诗》  相似文献   

10.
高考来临,可是应试作文这一关实在难以攻克,那么,面对高考如何才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呢?我想从联想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一、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即由一事物或一事件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或另一事件。如我们都知道曹植的那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  相似文献   

11.
文贵创新,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新题材;二是在旧题材中创新,反其意而用之,旧瓶装新酒。文学大师们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榜样。魏晋时,曹植有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豆”喻己、用“萁”喻兄长曹丕,含蓄地控诉了兄长对己的残酷迫害,哀怨动人。据说此诗也曾使曹丕感动不己,诗人才得以逃生。当代文学大师郭  相似文献   

1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云:“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以恰切的比喻,言“萁”和“豆”“生本同根”来暗示兄弟之间“相煎太急”。诗成,曹丕羞赧难言,大概是卞太后出面过问的缘故,遂以贬谪“安乡侯”了结此事。  相似文献   

13.
闫祎 《初中生必读》2011,(12):42-42
同学们一定记得能够在七步之内作诗的"大才子"曹植吧!他有一首著名的《七步诗》是这样写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控诉他的亲哥哥曹丕对他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餐饮用具分得很细,把它们搞搞清楚,不仅对我们理解文本有意义,也是非常有趣的呢。《项羽本纪》里有这么一句话:"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即锅。曹植《七步诗》说:"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甑,也是一种炊具,是一种蒸器,陶制,常与釜配套使用。甑似盆,底有细孔可透气,用时置釜上加盖,蒸食物。古代烹煮用的器物还有鼎,多以青铜制成,盛行于殷周时期。多圆形,三足两耳。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严羽的《诗评》中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是说唐朝人在作诗时,借吟咏事物而阐明某种道理,诗人借助意象,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让读者在诗的形象中感悟出某种哲理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针对所咏的事物发表议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作者身在山中不知山的原因,阐发了"当局者迷"的感慨。曹植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表现了诗人在兄长曹丕欲加害他的紧急时刻,表达了满腔怨怒之情。  相似文献   

16.
按照众人熟悉的前人诗篇的形式,改动部分字句,表现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这种诗体称为“剥皮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颇爱运用这种戏作,巧剥妙改,推出新意。鲁迅先生亦是如此,他曾多次以“剥皮诗”为投枪、匕首,进行战斗。曹植的《七步诗》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依原韵活剥一首:“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对杨荫榆一帮学阀丧心病狂地摧残迫害青年学生,独霸教育的卑劣  相似文献   

17.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广泛的《七步诗》,相传为三国时曹植所作。曹植生性聪明,十岁能诗,深得父亲曹操宠爱,因而受到胞兄曹丕的妒忌。曹丕即位为魏文帝以后,有一次故意为难弟弟曹植,限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广泛的《七步诗》,相传为三国时曹植所作。曹植生性聪明,十岁能诗,深得父亲曹操宠爱,因而受到胞兄曹丕的妒忌。曹丕即位为魏文帝以后,有一次故  相似文献   

18.
一、学习新课,了解写作背景师:带着这份学好语文的秘诀我们共同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看到了胡老师的《是"比喻"还是"对比"》这篇文章,我有不同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我认为是比喻而非对比。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正如  相似文献   

20.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