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方略"释义     
方略,亦称纪略,是清代官修史书中的一种,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一种新形式。方略具有包容量大又偏重现实政治的特点,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历史编纂学上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略"释义     
方略,亦称纪略,是清代官修史书中的一种,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一种新形式.方略具有包容量大又偏重现实政治的特点,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历史编纂学上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代利用档案编纂方略,记录了历次重要军事活动的过程,既炫耀了封建统治的所谓“武功”,又及时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教训,这对于研究清代的军事史,民族史,边疆史,提供了翔实可据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方略,虽仍属纪事本末体,但已不同于传统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在采撰取材上不同;是一种官修纪事本末体史书;是清朝的军事战争专史,“一事一书”是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倾向更突出。方略是纪事本末体史书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的中国,迎接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天朝上国的君临万邦已成明日黄花,列强的入侵使一些属于新时代的难题摆在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面前,尤其是边疆危机在这一时期表现的极为突出,藩篱尽失、国土沦丧。为了抵御外侮,清朝采取了"塞海并重""保藩固圉""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这些方略都具有时代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后,并未能够挽救中国的边疆危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半殖民地形势进一步恶化。本文以史料为依据,力图通过梳理晚清的边疆危机,分析清朝政策方略的得与失,并探究其最终失败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方略的本义、演变及清代方略研究的兴起及方略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边疆地区正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转变,要求治边方略上也须由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屯垦戍边方略进一步转向建城戍边方略。建城戍边方略是指政府为适应边疆现代化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沿边地带推进城镇化发展,建设完善的市镇体系,从而发挥其治边戍边固边作用的战略政策。建城戍边方略有利于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有利于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独特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建城戍边方略从理论构想变为实践成果,需要对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聚集这三大基础性问题,需要发挥对口支援制度的优势和效能。  相似文献   

9.
党的历史发展一再说明,党有关知识分子的理论与实践是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它既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的知识分子方略问题既是一个学术话题,又是一个政治话题;既是一个社会学课题,更是一个政治学和历史学课题。这一课题的跨学科性,尤其是其与政治和政策的密切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多年来不少学者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就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进行了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研究,发表了许多相关论著,但总体上看,对党八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的政策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并且构架出比较科学的宏观体系的论著尚不多见。王桂兰教授的新作《党的知识分子方略演进》的面世,着实令人欣喜。它的出版发行,不仅补充了这一研究薄弱的空缺,而且正值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当今,其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无庸赘言。  相似文献   

10.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写入我国宪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政治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确全面地弄清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探讨依法治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得以实施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保证。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关键在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二、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必须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他们依法治理自己的国家。三、发挥权力机关的作用.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四、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依法行政;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五、深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修大型《清史》是一项整理和保存清史资源的国家工程,旨在修成能“存史”、堪传世的有清一代国史。在“史义”上宜运用“一导多元”的史学思想。在“史例”上宜采用历代正史所共用的纪传体,并对之加以现代性改造。在“史纂”上宜用重记述辅以适当析论的笔法。在观念上应树立对现代“作史者之精神”的自信,去除单一、单向思维模式所造成的疑虑和余悸。注全力于新型纪、志、表、传、图的修纂。重视资料基础工作,组织对重点和难题的科学攻关,作出若干重大学术突破,实现在总体质量上对《清史稿》的大大超越,以与二十四史相衔接。应当注意的是,试图让大型清代正史和通史及数十个专史熔于一炉是不现实的,让章节体的通史、专史充当传世清代正史的主干也是不相宜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蒙学教材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主体的周秦汉魏初创时期,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隋唐五代大发展时期,集识字读本、韵语读本、经书读本三大体系并存的宋元明清成熟时期,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探讨和研究我国蒙学教材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启蒙教育特点,对促进当今启蒙教育发展,提高启蒙教材编纂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谁赴松锦吊忠魂——《燕行录》的史料价值之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祯十四、十五年,明清在山海关外松锦前线的大决战,以明军丧师,主帅降敌结束。明朝从此失去了关外的优势。松锦战役的第二阶段,即崇祯十五年眷,战事不多,清人以逼降为主。洪承畴、祖大寿投降后,其部下和当地百姓命运如何,中国现存的史料不见说明。据清顺治年间的《燕行录》记载,清人在当时实施了杀降和屠城兽行。朝鲜的使巨用诗歌和《日记》记载了他们途经这块土地上之所见所闻,凭吊了埋葬在这里的万名忠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反映晚清安徽概貌的官修政书,《皖政辑要》编纂得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重在创新,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历史的新貌。全书以清末中央政府新官制为纲目分为十科,其中交涉、民政、学务、农工商、邮传五科,从形式到内容均系当时首创,度支、军政两科之下子目亦多有新意。经过编纂者的精心安排,该书在篇目上破旧立新,在取材上推陈出新,从而使晚清中国社会出现的新事物得以包容,新变化得以展现。这极大地拓展了政书体的叙事空间和叙事容量,是对以往政书体例继承中的创新,因而具有了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朝疆域辽阔,统治者在对边疆进行经营管理时,非常自觉地通过官方修史来表达自己的边疆观念。其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官方修史把边疆的各种变化及时写进史书,以昭“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念,不断强化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二是着力记述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祖国边疆统一。三是记载统治者对于边疆问题的忧患意识,及时总结安定边疆的经验,警醒人们注意防范边疆危机。把史书编纂与王朝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官方史籍的修纂,记载国家疆界,强化国家一统,借修史表达统治者的边疆意志和利益要求,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6.
清初学者谷应泰主编的《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纪事本末体名著,在清代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取材广泛,突破了以往纪事本末体史书专据一部史书改编而成、史料来源单一的局限,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明代历史之大势。书中大量的史论,反映出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经世致用的宗旨,见解深刻,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津阁,清代皇家藏书楼,对珍藏和保存典籍发挥了重要作用,阐述文津阁庋藏《四库全书》的情况,引用史料,证明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问题是明清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前后研究者甚众,但以往研究论著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所用材料遗漏甚多;二是对《明史》修纂的全过程缺乏贯通和综合研究;三是万斯同到底如何修史并未落实。朱瑞强先生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的研究,成果丰厚,新近推出的《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6月),更堪称耕耘多年之力作,是一部体例严谨、资料宏富、考证精详、深具传统考据法特点的学术著作,较好地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种种缺憾和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