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0 毫秒
1.
中国第一代女性新诗的作者诞生于"五四"启蒙时期,此时的女性自我一般都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同时也接受新思想文化影响,开始与男性共同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初涉于世的稚嫩、现实的复杂、以及对于白话语言的生疏,对其诗歌创作水平产生了较大限制,使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书写显示出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9,(1):85-89
将女性进行符号化的解读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思维认知等多重诱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女性社会符号是影响女性人际交往、就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有其独特功能,无可替代。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来临,女性社会符号的作用日渐提升,其在给予快速粗略了解女性便利的同时,以偏概全的缺陷也越发凸显。要正视"陌生人社会"来临的现实,积极利用女性社会符号,并在积极利用其便利性的同时,尽力防止其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将女性定位于家庭,并提出"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具体要求。"男尊女卑"与"阴阳和谐"两种文化观念的长期共存使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相对玄妙,虽然礼教的约束不能扼杀所有女性的才智发展,却对这一群体的整体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进入新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更多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为消除其长期存在的不适感,在对女性进行相应家庭角色教育的同时,还应以科学方法对其展开社会角色教育,从而以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来推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的主题之一,也是女性瞻望性别文化未来的理想.纵观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结合横向考察其兼容并蓄的素质和态度,即可发现,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既表明了自已奋争于追求生存空间的恒心,同时又在种种形式的抗争中表达了以追求双性和谐文化理想为努力方向的诚意.  相似文献   

5.
董立勃创作了多部发生在"下野地"的垦荒题材小说,诉说了众多兵团女性故事,分析了兵团文化特质,着重探究兵团文化的规训在劳动、爱情、婚姻等方面对女性心理及行为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试图对兵团文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从分析中国现当代女性艺术存在的状态,并以"性别差异"为基石划分"女性艺术"入手,旨在通过剖析女性艺术形式与女性性别特征所主导衍生的心理、情感、文化偏好等因素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其之所以存在的依据.同时,女性艺术应从女性的主体意识出发,将个性的自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后上塘书》中,孙惠芬映射了在城乡中游走的女性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城乡两种文化碰撞时的矛盾。她通过展示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乡村人在经历"进城"与"回乡"的痛苦,进而来审视"城"与"乡"这两种文化,体现了她的乡土作家身份的责任,同时也包含着她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相似文献   

9.
象形字"女"字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表达了先民对于女性的朴素审美,是对女性形体的客观描摹。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思维和文化情况。在对"女"字构形中存在的文化内涵考察时发现,在造字之初并没有歧视女性的观念存在。认为"女"字反映了造字之初对女性的歧视是后人的主观臆断,缺乏考古凭证,更是父权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本源分析妻子的角色属性,剖析"妻性"的文化本质,发现"妻性"作为一种男权文化的审美规范强加在女性身上,并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妻性"滥觞于"三从四德",是现代文明对女性的一种貌似温情的约束,是男权文化由侵略到渗透的战术演变的呈现。阐述"妻性"的第二性本质特征有利于匡正当下学者滥用和误用"妻性"概念。  相似文献   

11.
吕碧城是清末民初著名女词人,身处在新旧嬗递的社会转型时期,受时代风尚、文化思潮以及个人生活遭际等因素的影响,其词作始终坚持女性文学创作立场,于词学意识观念、题材表现范围、词风意境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样貌。吕碧城词的新变,体现了清末民初女性词在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时期的新发展、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经历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诗歌传播有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传播媒介的改变.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信息文化等新的社会文化特征都为诗歌的传播带来了新鲜的质素,影响了诗歌写作的状况和诗歌文体从形式到内容各个层面.这些合力最终使得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求真的美学倾向,这种"求真"的美学导致了诗歌写作当中"善"的纬度的缺失.而如何让诗歌写作在真善美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诗歌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于慎行、冯琦与公鼐标举齐风,反对模拟和简单拟古,提倡闳音鸣世,对山左诗坛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山左诗坛的风气由复古模拟转为自我树立,反对模拟;从注重诗歌格调转为关注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4.
唐代前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地位有其独特性。女}生被允许离婚再嫁,不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在女性“参政”这一传统禁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她当政期间,女官被大量起用。当时,社会上大多数女性都在学习诗文乐舞。《全唐诗》中收录的女作者有120多位,收录女诗人的作品600多首。这些诗作者上至王妃,下至尼姑、道士、伎女,遍及各个阶层。这表明:在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富足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会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何其芳早期文学思想在他诗文创作中的主要体现,认为贯穿其早期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就是:"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而何其芳这种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和浸润,新月派诗歌的鼓舞和激荡以及西方文学的多元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致力于传统文化近代转换的新型知识者,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男女平等理念为理论基础,从性别秩序理念的重构、女性社会价值的重估、女子才德关系的重释、女性角色形象的重塑四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中以男权主义、家族主义、伦理主义为价值准则的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进行了除旧布新的重释与改造。这一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近代转换的工程,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德州程氏是明清时期鲁西北地区的一大文化家族,是明清山东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科第文学兴起于明中叶嘉靖初年,一直绵延至清初。程家世官水曹,清正廉明,且代有诗名,出现了程、程绍、程先贞等著名文人。程诗协唐音,尤工五律;程绍诗作雄健浑朴;程先贞论诗,主张"孤"、"清"与"厚"的融合,其诗学陶兼杜,深稳清妙。明末清初之际,程先贞与顾炎武、钱谦益等大儒私交甚契,声息相通,流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中西古代诗歌理论的创产,都十分强调诗歌的功用和价值,他们不是就诗论诗,而是把诗放在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放在它与政治、道德伦理等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考察,得出了许多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中西古代诗教有同有异,总体来说,同大于异;各有优劣,相对来说,优多于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