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同音代替字实际是探求词义理据本字的研究.<柳州方言词典>中有65个同音代替字,实际属于五种类型.一、正是词义理据本字,本不该标同音代替号.二、是谐音趣难造词,也不该标同音代替号.三、有本字,是一般的写别字.四、译音词、合音词、分解字形的词、象声词等的用字,也不应标同音代替号.读音发生了变化的字,应写未变化的本字.第五类:词义理据本字其实不知,应标同音代替号.  相似文献   

2.
各种语言的词语都是靠词形来传示词义,书写用字与词义要统一。吴语有一大批词语追求理解的难而有趣,词的用字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字面是虚假的谐音字,理据本字被故意隐蔽了。语言学界对这种谐音趣难词尚未研究,方言辞书应当指明谐音理据,却都避难少提。  相似文献   

3.
柳州方言一大批词中含有狗、鸡、马等字,却与词义无关。这些虚假用字谐音提示着词义理据的另外的真实用字,隐实示虚,设难成趣,是特殊的谐音造词法。有谜语的巧智艺术性。语言研究对此尚未注意,词典避释词义理据,或误释为比喻,泯失了智巧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对英语颜色词汇系统的构成进行分类、梳理,并着重对英语中的普通颜色词(即"非基本颜色词")进行研究,首先将其划分成简单普通颜色词和复合颜色词两大类,进而立足于构词理据和构词方式两个不同角度分别对二者予以再分类。从词义上看,简单普通颜色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实物和抽象认知颜色词两小类,复合颜色词则可以分成三小类;从词形上看,复合颜色词可以分为附加式与复合式合成词两类。最后对英语中基本颜色词的语法性质与功能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5.
众多方言词中的“娘”“妈”字,与词义无关,但辞书避释它们的来由。元曲含“娘”字的这类系列词,被误释为骂语。它们都是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趣难词。趣难词是汉语独有而又是研究最薄弱的。本文从此机制探求70个趣难词中的“娘”“妈”字被隐蔽的理据。  相似文献   

6.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内部的理据意义只是构成词的原始理据,只是起引子作用的意义。词的外部的词义和词义组合出来的短语意义,才是具有交际价值作用的价值意义。在交际中价值意义是关键,理据意义几乎可以忽略。理据意义如果偏离了价值意义,还可能误导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理据性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划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英语理据性加以倾斜,引导学生提高对规律性的重视,以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僵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谈“对象”     
对于单纯词的理据的探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而复合词理据的探究工作还有待深入。进行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探究不仅可以有效地解释词义,而且对汉语词汇表义特点的进一步认识也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对象"这一复合词的理据进行考释,揭示其内部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词义扩展的理据性和认知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酸"这一本义为一种味觉的词,从词的语法意义即名词、形容词、动词三个方面进行了词义的英汉对比研究。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试图发掘出在本义相同的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汇的其他基本词义是否完全对应,借此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理据性、词化程度以及反映出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动态助词"过1"表示"发生并终结于过去",其频率可为"一次或一次以上",包含"时"、"体"以及"频率"等三个方面的语法意义。动态助词"过2"也表示"发生并终结",但与"过1"不同的是,"过2"既不表"时"也不表"频率"。与"了"共现的动态助词"过"是"过2"而不是"过1"。  相似文献   

12.
言意之辨,从先秦开始就成为我国古代哲学层面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圣人们各抒己见,"言能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立象以尽意"等等言论层出不穷。人们注重的是言能否达意,而忽视"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局限性。随着文学的发展,"言意之辨"逐渐诗学化。文学家开始从"言"与"意"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探究艺术想象的诗意空间,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文艺理论创作。  相似文献   

13.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叔叔”和“叔”只是有语体上的差别,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在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上都有着不小的区别的。本文从“永成叔叔”的歧义说起,考察分析了“叔叔”和“叔”的不同,认为“叔叔”不仅是亲属称谓,还经常作社会称谓,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首先是称谓词,同时是个成词语素,也可以用作社会称谓,同时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叔”在社会化程度上相对于“叔”更彻底。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词典。按理,对历史文献上出现的古今词语都应该收录。但由于这部词典出于多人之手,词语漏收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前人多有讨论。本文主要根据两部大型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来说明《汉语大词典》对保留在各地方言中的古语词漏收和义项漏收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左传》“以乱易整,不武”中“乱”“武”二字,目前有多种解释,但终因施于文句不协而难成定论。文章从字义、文意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否定了前有解释,提出“乱”为“内战”“战争”,“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