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平面性、娱乐性和多元混杂性特征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暗含的是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悄然置换。“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内涵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提示我们:审美现代性不仅是对大众文化的某种认同,而且还是对大众文化负面影响的必要提醒和揭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大众文化进行精英主义式的批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一直锁定在人文知识分子世袭的偏见中;第二,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文本刻写着擦抹不去的西方文化理论的痕迹;第三,过度的审美主义倾向。在实证基础上进行学理分析是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正途。  相似文献   

3.
汪盛科 《考试周刊》2010,(22):234-235
人文精神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集中体现在文化领域,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领域。当前大众文化是占据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态.它消解了人文精神,表现为刺激感官欲望、消解审美趣味、增强享乐主义、抑制人的创造性.使人的批判性萎靡。大众文化背景下弘扬人文精神,对公民来说要增强日常生活的人文引导.对大众媒体来说要探寻大众文化中的人文元素.对知识分子群体来说要增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对政府和社会来说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走向法治国家,而大众文化也成了文化主潮,在大众文化流行过程中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这需要法治和道德力量去调节纠编,从而为大众创建一个良好文化审美境地。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是处于世纪之交的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生存环境,它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生活意义的体认,从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当今图像文化时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的漠视、排斥和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亲睐是当今流行的趋势.但这种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审美的角度上来说是浅薄和艳俗的.因此,重拾经典,用哲学上关于人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来观照大众文化无疑会使人对大众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它不同于以往所谓的俗文化、市民文化抑或工农兵文化。大众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解,对艺术进行普及,并且在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观念在中国的实践。同时,其对市场以及大众心理的迎合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又极大损伤了艺术的独立审美价值。但中国仍需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并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一极。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与高教文化的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是指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以来,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迅速占领着中国的文化市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呈三足鼎立之势,甚至逐渐取代了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的空间。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有其合理性,有其无法否认的积极价值。它是中国以往的政治文化或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也是从传统的审美文化创作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这大大推进了文化平民化的进程。如果说,大众文化更多地给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大众带来了接近文化的机会、亲近文化的可能的话,那么随着它长驱直入地进入高校,逐步占领高教文化的阵地,它给高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却几乎都是负面的,也可以说,二者在基本特征上是互不相容,甚至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和偶像文化是当前高等院校中的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应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去解读大众文化概念。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兼具双重性,既有浅表化和娱乐化的现象,也有内在的人文精神。大学生是全社会中最能接纳大众文化的群体之一。只要突出大众文化的审美情趣,使之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那么它对大学生便有了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子媒介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主流媒介,影响和制约着审美文化的发展.从消极方面看,它以其商业性和大众化让审美文化沦于庸俗化,不断消解着审美文化;从积极方面看,它从内涵的深度和外延的广度拓展重构着审美文化.不论是消解还是重构,都是审美文化借助电子媒介向现代转型的必由路径,关键是理性分析对待,唯有如此,才能早日构建起社会主义的现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 化研究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也是文学向外转的明证,有利于重新获取文学的社会功能性。文化研究作为一种不完全的社会历史批评,又不是完全脱离审美批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于文学文本作为形式分析的平台。但文化研究同时又解构了审美批评,其落脚点在政治批判。文化研究和审美批评既有迥然有异的区别,又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文化转向展示了一条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历史嬗变轨迹。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为后现代转向创造了有利的现实语境,而这其中电视文化的拓展更成了后现代版图扩张的重要一环。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它在技术、审美与叙事等方面都显现了其后现代的特质。然而,电视文化的后现代性也带来了符号幻象、视觉幻象与娱乐幻象,需要我们严肃而理性地去面对。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实现。通俗小说之所以深深的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流向契合,能够带给读者心理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通俗小说情节的传奇性、生动性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通俗小说语言的传神与生动带给读者思维狂欢;通俗小说情感、题材的丰富多样带给读者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5.
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审美文化是异彩纷呈的,也映射出当代大众审美价值观的蜕变。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当代的大众审美文化可谓喜忧参半。厘清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面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文学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审美救赎",对大众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穆旦诗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虽然是一位现代诗人,努力保持着与传统的距离,但不自觉间,又与传统发生着种种联系。他不仅接纳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观念相符合的部分,同时也能站在现代立场上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作出深刻批判;不仅对精英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而且对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浸染。他的诗歌形式传统痕迹较少,但却不能割断传统的脐带,在语言运用和意象营造上,仍然可以见出传统文学的印记。穆旦是中国人,他的诗不是舶来品,而是地道的现代汉诗,是对悠久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验主义后现代研究者认为 ,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行为是符号消费的象征行为 ,艺术、美学、文化与民间社会、商业活动互渗、交融于一体。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经验的现象 ,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结果。由此经验研究出发 ,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则是 :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 ,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 ,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由精神性启蒙到娱乐性消费,深度性崇高到平面化通俗,中心和距离感的消失到感官体验的变化,这一切正构成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受众的审美心理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