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杜牧在诗歌的构思与表达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以议论为诗"的特点。他在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中的议论不只局限于一时、一事、一物的微观视角,而表现为雄视千古、经邦济世的宏观视角,多关注宇宙永恒、人生代谢、生命价值等重大问题,显示出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同时,杜牧"以议论为诗"多用赋笔和直白议论,导致诗风少蕴藉,较为直切。杜牧"以议论为诗"的成因在于其显赫的家世、深厚的家学和独特的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歌现存120余首,饮酒诗约占一半以上,是陶诗中最重要的诗歌。这些诗以“饮酒”为依托,议论、调和仕与隐的矛盾。其中“议论”值得注意的有三:第一,以生活议论;第二,以典故议论;第三,以思想议论。陶诗中议论的形成与魏晋玄学,尤其是“言意之辨”息息相关,这种议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南宋严羽曾自信自矜地说:“仆之《诗辨》,乃断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之一论。”(《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严氏全然未曾料到,他在《沧浪诗话·诗辨》里非议苏轼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后,不仅不能“归之一论”,反而引得历代论诗者聚讼纷纭,争执不息。如何看待苏轼“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近年来学术界颇多公允评价;对苏轼“以议论为诗”这一突出特点,尚觉议论不够。笔者不辞浅陋,欲就此考其原由,辨其是非,论其得失,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批评宋诗曰:“近代诸公(当然也包括苏轼)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这话粗看起来仿佛煞有介事,因而被后人广为征引,但仔细一琢磨,这句话是颇有问题的。且不说以议论为诗就是否必定“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对此本人已在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议论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诗歌能不能发议论,议论和形象思维是什么关系,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过去有些诗评家认为,诗“切忌议论”,说一发议论,就没有诗味了。自宋代严羽提出反对“以议论为诗”的观点以来,应和者不乏其人,明王世贞就说,诗歌“一涉议论,便是鬼道”。清方东树也说:“以议论起,易入陈腐散漫轻滑”。在他们看来,议论和诗歌毫不  相似文献   

9.
我们反对诗歌创作违反形象思维的规律,作空洞抽象的议论,但不是说诗中就不能有议论,或者说,有议论的诗就一定不好,象明人王世贞所说,诗歌“一涉议论,便是鬼道”(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  相似文献   

10.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 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 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的评价从论争发生之后就开始了,在1949年之前不同的政治立场产生了观点截然相反的评价。而在1949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大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确立和占统治地位,对这场论争评价的观点是统一的,即批判现代评论派。90年代以后,海外学者的评价传到了大陆,大陆学者们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从政治批判的角度来评价论争,这些评价让我们对这场论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思想史中的意义有更深入地了解。而这场论争实质上是二十年代的精英知识分子对于拯救中国的道路,即究竟是西方民主政治还是东瀛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的论争。  相似文献   

12.
明代《水浒传》的评点从余象斗批本开始,最后的定型由金圣叹主笔完成,而其批评也成为后世小说评点家之圭臬。这中间虽历经近五十年时间,版本的更迭也曾几变,然而其间评点的历史变迁轨迹却清晰可见。无论是从评点的形式上(包括批语的样式、批语的条数及字数),还是从评点的内容上(包括批语的语言、批语的内容),明代《水浒传》评点都体现出大众化、通俗化一精致化、文人化一专业化、才子化这一脉络。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的文艺状况的相关性入手,考察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考察基本上在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指出由于当代社会比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知识转型、价值转轨和创作转向的客观因素,我们不能简单沿用中国传统文论;第二个层面,在承认前述分析的前提下,论述重建中国传统文论的言说论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之,中国文论的学科建设,不能固守陈规,同时也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论的学科资源。未来的中国文论学科工作,将会围绕这样一种两难情形作出适当的调适。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评点的商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 ,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 ,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 ,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 ,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 ,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无休止的评论中,使得哈姆雷特的形象产生裂变,众说纷纭。诸说的焦点是对主人公“延宕”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及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观最早在18世纪。在此中国观的形成伊始,令人注目地出现了二种对中华化截然相反的解说:其一,将中华儒家化视为独具理性精神的人类化;其二,将中国人视为不诚实的民族,将传统中国视为专制当道的国度。这二种解说对西方人中国观发生了经久不衰的深远影响,以致当今西方人的脑海中还多多少少地留有着这种早期解说的印痕。此外,这二种不同解说的同时并存,更是加深了西方人脑海中“中国人不可理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问世后,即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序跋题辞、投诗赠歌者历代乙乙不绝。本文对清代有关《桃花扇》的诸多评论作了一个简要的勾勒,并对其价值与影响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18.
有关建国前江青的评述 ,历年来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主要集中在江青入延安的动机、与毛泽东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三个方面。这些观点大多受到江青在“文革”期间所作所为影响 ,因而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刘强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5):16-19,25
传体具有以故事、史实发明经义的性质。传体著作内容上解释经文所涉及的历史本事,可视为“内传”,而“外传”体则主要是非历史本事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将路翎发表的文论文章归纳为三个时期分别论述 ,并在整体上透过代表性的文论的分析指出路翎 195 5年前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在分析文论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路翎文论发表的背景 ,与他本人创作上的关联。本论文偏重史的研究 ,至于路翎的文艺思想本身 ,有待于另一篇论文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