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鲜是川菜最大的特点。使用味精是增加菜肴鲜味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现代的求鲜方式。不用味精,传统川菜在求鲜上也有许多手段,包括使用材料要鲜、清洗要干净、掌握火候、合理用盐、添加纯天然鲜物等等。使用味精可以增鲜,不用味精也可得鲜美菜肴。  相似文献   

2.
法国南部罗普旺斯风景区的地中海北岸隐藏着一座小城。小城只有7万多常住人口,但在一项有关世界城市知名度的调查中,它的名字却排列在巴黎之后,成为法国第二大名城。这座小城就是戛纳。在法国人眼里,戛纳不仅是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更是热爱艺术的法国人引以自豪的城市,因为这里有每年一届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相似文献   

3.
长度单位中的“米”,是人人熟知的。可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它是1791年由法国科学家以地球经线的4千万分之一作为通用长度单位确定下来的。当今“米”作为长度单位,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大至山高、海深,小至原子直径,都可以用米为单位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4.
初次面对洪浩昌的风景油画,在被视觉的愉悦打动的同时,我的脑海里回想起法国野兽派大师亨利&;#183;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名言:“我企望的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它不含令从不安或苦恼的题材。对于一个脑力劳动者,不论是公务员或作家,它好像是一种抚慰,像一种镇静剂,或像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可以使人消除疲劳”。  相似文献   

5.
曾有一个学中文的俄罗斯朋友对我说,中国人太喜欢“吃”了:商人谈判要在饭桌旁,朋友聚会要一起吃饭,就连恋人见面也免不了这道“重要程序”。吃饭,好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确,大多数俄罗斯人很不习惯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吃”上,他们经常简简单单地用面包、香肠和沙拉来打发一顿,节省很多时间。不过,正宗的俄式大餐同样有其精妙之处,让人过后难忘。氛围重于口味俄餐起源于法国。1717年,出访法国的彼得大帝初尝法国大菜,立刻钟情于这一美味。为了不出国门就能吃上地道的法国菜,他选一名法国厨师带回俄国。一时…  相似文献   

6.
勇鸣 《世界文化》2007,(10):49-49
萨克管只有160多年历史。1840年比利时人AdolpheSax在店里无聊时把低音竖笛的吹嘴装到一种用按键的铜管上所发明的。1842年,他制造了第一把C调的低音萨克管,得到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赞赏。柏辽兹是当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在各种媒体上说萨克管这种乐器最具人性的特点,并且把自己的曲子用它来演奏。到1845年,AdolpheSax得到法国军队的签约,萨克管大量被使用在军乐队中。  相似文献   

7.
法国人的嗜美可谓闻名遐迩,浪漫的法兰西民族追求的美包含两种,一种是装饰的美,另一种则是不经雕琢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8.
法国是一个出版大国,近年来每年都要出版和再版44000多种图书。同时,法国人也喜欢看书。法国《世界报》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数字显示,2004年,54%的法国人至少买了一本书,法国人平均每人购买7.5本书,平均每人花费84欧元。在买书的法国人中,53%的人每年至少买4本书,29%的人买5~11本书,18%的人则买12本以上书。然而,哪些法国人爱买书呢?他们喜欢买哪类书?法国的《图书周刊》对此进行了调查,对10类图书的购买者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干部、业主和知识分子最喜欢买书,35~64岁的女性最喜欢买书。但是,年龄和职业的不同,对图书的需要也各不相同。下面是法国的《图书周刊》对各类图书购买者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杨宪益 《寻根》2001,(6):33-33
我们现在用的火柴是从西方学来的。我小时在家里都习惯叫火柴为“洋火”。根据英国大百科全书的记载,西方人家里用火柴是19世纪才有。1805年,有一个叫襄瑟尔Chancel的法国人,发明了用木条蘸硫黄做火柴。后来到1827年,一位英国人渥客尔John Walker才正式做出火柴。至于安全火柴,则是在1852年由瑞典人伦斯特融LundStrom制造的。所以西方人用火柴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最具浪漫的吻别法国巴托马市一对年轻夫妇因某种原因决定离婚,他们商定的离婚方式却出人意表。他们乘坐飞机,然后从高空跳伞,一位律师也陪同他们一起跳下来,在半空中将离婚证书交给他们,之后夫妻双方来个空中吻别,从此分开各自生活。这则颇有意思的故事,充分显现了法国人追求浪漫生活的本性,他们愿意把生活趣味化,为生活中每一件不愉快的事涂上斑斓色彩。从本质上说,人无法回避命运造就的困苦和灾难,但能以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方式正视它,心中的伤痛是否就会轻一些、淡一点?也许正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所创造的浪漫典雅造就…  相似文献   

11.
薰衣草之乡     
热兹位于法国南部富庶的普罗旺斯柯罗斯特河谷,整个村庄被大片的薰衣草田地所包围,因而被普罗旺斯人称之为薰衣草之乡。每到夏季,整个河谷笼罩在薰衣草浓郁的香气之中。薰衣草在拉丁文中意为“洗涤”,最早被发现于法国的南部和意大利,在英国、法国和南斯拉夫被广泛种植,以法国普罗旺斯最为著名。它属唇形科芳香植物,香气浓郁,具有洁净身心的功效,希腊人在古代就用以治疗咳嗽,罗马人则用来泡澡和清洁伤口。在中古时期,它则被用来放在衣橱里驱虫,素有“芳香药草之后”的美誉。在6月的开花时节,你若到齐腰高的薰衣草田里走一走,那浓浓的芳香定会令你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2.
法国人和宠物王洁编译在法国,宠物的数量是3500万(大约是法国儿童的两倍多),分布于这个国家里55%的家庭中。这些家养动物每年吃掉的肉要比西班牙人用量的总和还多。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巴黎的兽医数量大约是230人,比以往要高;有40家动物诊所在昼夜营业...  相似文献   

13.
餐具史话     
餐具史话刀具是出现最早的家用餐具,它诞生于青铜时代。15世纪初,欧洲人开始把它们摆上餐桌。刀片由青铜、白银或黄金制成,刀柄也用一些贵重金属来做,上面饰有陶瓷、珍珠、水晶、宝石和珐琅,并雕着各种小人像和奇花异兽。刀尖呈圆型,因为当年法国拿破仑曾禁止出产...  相似文献   

14.
坐在大大小小的日本餐桌前,不仅能品尝到各种好吃的和难吃的料理,更能品味到这个岛国饮食文化中所蕴涵的异邦风俗。在日本,记者想蹭到一顿饭很难,不过去饭馆采访例外。因为要拍一些料理的照片,而且要向读者介绍料理的味道,所以店主愿意拿出最得意的饭菜做广告。一次,和同事去一家饭馆采访,那家饭馆的招牌菜是生牡蛎。去之前同事告诉我:“生牡蛎贵得很,估计这回能享用一番了。不过,即使想吃得不得了,店老板请我们吃的时候还是要假装推辞一下。”到了那家饭馆,店主端出一大盘牡蛎,盘子大得让人眼晕。然后又上了两大碗拉面,为了摄影效果,同事还要了一杯生啤酒。一切就绪,我和同事彼此会意地看了一眼,开始给牡蛎们拍照。闪光灯下的牡蛎衬着冰块,晶莹剔透;拉面散发出的香气好像也渗透着店主的热情。拍完照,店主果然向我们发出邀请:“为了文章写得更好,请两位品尝一下吧。”我俩也像事先说好的那样,虽然想吃但还是又摇头又道谢,搞得十分礼貌。随后,店主端上一个巴掌大的小盘,上面摆着两个孤独的牡蛎,平静地换走了那个看得我们眼晕的大盘子,接着又拿来两个巴掌大的空碗,意思是让我们两个人分吃一碗拉面。当我们自己掏钱吃喝的时候,同事们都十分开心。新员工因为工资低,中午通常...  相似文献   

15.
编织史话     
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埃及坟墓期间意外地发现在小金像和宝盒附近有一只编织的小孩袜子。它大约有5000年了。古时阿拉伯人被认为最擅长制作编织品。2000多年以前,他们就发明出复杂多色的图案。其时只是男人编织,女人纺线、染色和绕线团。在欧洲,西班牙人、苏格兰人和法国人的编织艺术是很有名的。苏格兰人编织的一种贝雷帽是具  相似文献   

16.
法国人为什么讨厌数字13在法国人们近乎执拗地避免13个人同坐一桌,因为13是一个令人忌讳的数字。许多法国人以为13这个数字会带来厄运,是一种不祥之源。因此13号住房常常被视作“凶宅”,故很少有客人愿意在旅馆中住13号房间。然而,在日常生活中,13这个...  相似文献   

17.
领带的起源     
穿西装都得系一条领带,这是规矩。但人们对领带起源的说法各异。 一种说法是: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常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日耳曼人,他们习惯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一根草绳扎在脖子上,这是最原始的“领带”。 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时,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一支骑兵部队走过巴黎闹市街头,骑兵们个个身着制服,脖颈上还系着一根细布条。法国的部队军官见了,赞叹不已,争相效仿。同时,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贵族子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衣领上系一根布条,这便是领带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是:领带是英国妇…  相似文献   

18.
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欧洲人大量引进中国茶叶,同时也开始考虑引进茶树和茶种,希望移植这种植物。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这种移植并没有成功。直到1763年,一位名叫林奈(1707—1778)的瑞典植物学家才得到了一株正宗的中国茶树,并将它引种到欧洲。这是欧洲人种的第一株中国茶树。中国茶树的移植是一个历史漫长的、由多数人参与的过程。据说有一位修士从中国将茶树带到法国的马提尼克岛,待到它发芽、开花,才知道它不是真正的茶树,  相似文献   

19.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看来,摄影是人们十分熟悉又认为是简单的事。但在它产生之初的情形就不大一样。一八三九年八月,摄影术在法国学术院宣布时,受到人们空前热烈的欢迎,认为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东西。到现在,不过近一百六十多年,为何就失去了它的神秘光环和吸引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