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在曹学佺、顾炎武、朱筠、曹溶、周永年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的藏书理念开始由官私藏书转向公共藏书.嘉庆年间,阮元在公共藏书理念的影响下,于灵隐、焦山创建了两座初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书藏,预示着官私藏书走向公共藏书的实践转向.此后,书藏逐渐从江南地区的寺院扩展到书院,又被方浚颐、梁鼎芬等从江南引入广东,完成了由北向南的地域扩散.直至20世纪末,康有为、李端棻、梁启超等将"开大书藏"作为改良运动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募捐办书藏、以书藏兴学会、以学会促改革的变革步骤,使得书藏一时风靡全国、得以与西方文化相交会,并促成了中国近代新式藏书思想的诞生.可见,书藏制度与文化一直引领着清代以来藏书史内在变革的潮流.以"书藏"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3.
"天禄琳琅"藏书作为中国第一个宫廷善本专藏,在外部装帧和藏书玺印上均有特殊规制。对辽宁省图书馆藏42部"天禄琳琅"书从藏书来源、外部特征、名家收藏、版本误判、刻工信息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山东大学图书馆藏稿本《镇江焦山书藏目录》为焦山书藏前期目录,保存了嘉庆十八年至光绪十二年所收图籍档案。本文以《镇江焦山书藏目录》为据,通过对焦山书藏官私共建模式、重视守藏僧选拔、藏弆时人著述、藏书整理保护、对士人开放等管理举措的探析,再现了阮元的书藏管理思想,丰富了江南藏书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了解清代镇江地区官绅、士人、僧人间的文化活动,揭示了焦山书藏对藏书楼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人皆知海源阁藏书楼庋藏宏富,据王绍曾先生最新统计,其藏书达四千三百余部,十七万九千余卷;海源阁藏书重宋元佳椠,其镇阁之宝"四经四史"传为我国藏书史上一段佳话。其实,海源阁刻书亦成绩斐然,但多年来为藏书成就所掩,且偶或散见篇章中亦说法不一。笔者经过多方考证,终于摸清海源阁刻书之底蕴。笔者  相似文献   

6.
焦山书藏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之藏书机构,除官方和私家藏书外,尚有书院与寺院藏书。藏书于名山古刹者,可谓代有。其人。唐白居易分藏其集于庐山东林寺,孙珠得(古文苑)于佛龛等等,此之谓也。然向来研究官方藏书和私家藏书者多,而探讨寺院与书院藏书者少。本文旨在通过对焦山藏书的考述,以求抛砖引玉。1焦山书藏之缘起焦山书藏乃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创建。他在嘉庆10年(1810年)于杭州灵隐寺设立灵隐书藏后,就设想在镇江焦山再建焦山书藏,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嘉庆18年(181年),阮元任漕运总督,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诗之暇,…  相似文献   

7.
“南陵徐氏书”是京师图书馆早期善本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京馆藏书的北京图书馆认为“南陵徐氏书”是徐乃昌积学斋藏书。根据史料记载,此批藏书实为徐文达、徐乃光父子藏书,清末徐乃光将家藏字画书籍售予端方,抵偿币局欠款。依据清末民国史料可钩稽徐氏旧藏出让详情,徐氏所藏书画收储于江南图书馆,而书籍则送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其中经手人为缪荃孙,徐乃昌是徐乃光从弟,在当中起到联络人作用。徐乃昌积学斋藏书直到抗战时期才逐渐散出,与京师图书馆早期入藏的“南陵徐氏书”无涉。  相似文献   

8.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书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藏书机构,最早杭州九里松有钱氏书藏,苏轼命名.1809年,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倡议,阮元在杭州灵隐寺大悲阁创办灵隐书藏.灵隐书藏在设立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并驾齐驱,“与海内七阁并峙,儒林文苑仰若日星”,由此成为清代著名的藏书机构,众多知名人士的文集纷纷收藏于内.在灵隐书藏基础上,阮元又在镇江焦山设立焦山书藏,同样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安亭书藏、菊坡精舍书藏、甘泉书藏、丰湖书藏先后成立.  相似文献   

10.
清代嘉兴藏书业兴盛,私人藏书大家辈出.在藏书过程中,藏书家大多构建室、楼庋藏,并以典雅的名称命名自己的藏书处,以书蕴名,以名传书.这些充满了书卷气、书香味的室、楼之名,无一例外地折射着各个藏书家藏书的心理、情趣和旨归.这些异彩纷呈的藏书楼名,不仅是嘉兴藏书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论南京图书馆与古代私家藏书楼的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位列全国第三,其重要因素是"南图"拥有150万册的古籍线装书,这些古籍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藏书楼。在"南图"百年历史中,直接大宗收购入藏私家藏书约有5次,分别是丁氏八千卷楼藏书、范氏木犀香馆藏书、陈群泽存书库藏书、朱希祖郦亭藏书和顾氏过云楼藏书。这些藏书楼的藏品中有许多都是前代藏书家一传而再传的故物,故图书馆得一著名藏书楼之大宗,就与明清以来的诸多藏书名家发生了关联,它们是历代藏书家对学术文化的贡献,也是民族文化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实证。  相似文献   

12.
论文据《藏园群书题记》,以及国家图书馆藏书题跋,例举藏园与过云楼交往数事,以说明彼此友谊及藏书事略.  相似文献   

13.
《陆心源遵捐国子监书清单》抄本,藏上海图书馆。该抄本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捐书目录,后者为章梫的手跋。卷首钤"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朱文长印,知为刘承幹原藏。而《文澜学报》"浙江文献展览会专号"亦记载该清单  相似文献   

14.
古代私家藏书印鉴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尚恒 《图书馆论坛》2000,20(1):22-23,26
藏书印鉴是我国发明的,它随着藏书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极其深蕴的文化内涵。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后来传之日本、朝鲜,甚至也为近代某些西方人士所接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信使。 藏书印鉴不仅用作藏主拥有的凭信,而且反映了藏主与书的行为关系,藏主对于书的心迹,乃至藏主对人生的信念、生活志趣、闲情逸兴,营造了藏书文化的独特氛围,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兹举其荦荦大者,分述如下:1藏书印鉴的史料价值1.1有助于考察藏书家姓名、字号、别称、生年、行第、家世、里…  相似文献   

15.
小小图书馆藏书章似乎是一隅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些新建图书馆富丽堂皇,美观诱人,可其藏书章的样式,却还停止在过去的老面孔上,使用着公章式"巴巴饼"的圆形藏书章,分不清究竟是行政用章,还是馆藏业务用章,再加上某些同志忽视印章艺术,弄得书脊、书脑、书口、书根处斑斑点点,花里胡哨,把应有的美感破坏殆尽.那么,什么样式的印章适合图书馆藏书呢?笔者认为方形篆刻印章好.  相似文献   

16.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陆心源藏书目录》稿本,为已知多种陆氏书目之外的新见稿本,学界研究皆未涉及。该稿本为陆氏早期的藏书目录,其中存留卷帙、书价、流转等信息,也记录了皕宋楼早期的宋元版书入藏情况,可以结合《皕宋楼藏书志·续志》及日本《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进行比较研究。《陆心源藏书目录》之所以藏于早稻田大学,很有可能是岛田翰所寄赠。  相似文献   

17.
析海源阁藏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山东聊城的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清末北方的私家藏书中心。时与江苏常熟程氏铁琴铜剑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阻宋楼合称清末四大藏书搂。海源阁因所藏宋元刻本与钞本同程氏铁琴铜剑楼齐名;又因至民国初眼宋楼书藏流落日本,八千卷楼书藏归入金陵江南图书馆,独有霍、杨两家藏书尚未易主,故有“南翟北杨”之盛誉。一、海源阁藏书的来源关于海源阁藏书之来源,现今观点较为一致,即王献唐、刘阶平等所云,其主要来源于汪士钟艺会书舍和清宗室明善堂旧藏j,然海源阁之藏书收集起自杨氏哪代,则应有所辨识。海源阁之收藏多数…  相似文献   

18.
缪荃孙为清末伟大的私人藏书家.因他所处的时代动荡频繁,典籍收藏的社会环境差,加之缪荃孙藏书的目的是使用和传播文献,因此形成了其豁达和积极的"书去目存"的藏书观.在此观点的指导下,缪荃孙走出了一条公布家藏、出借典籍、刻书惠人的开放式藏书实践之路,使其成为开一代私家藏书之新风气的代表,并于此间完成了由开明的私人藏书家向"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敬业精神及学术成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研究和了解我国历代的藏书家,是我国学术史、文化史以及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名可查的藏书家就有万人之多.由于我国封建文化历史的特殊性,我们一般将藏书事业分为"官藏"和"私藏".考证、探讨了王世贞、胡应麟和朱彝尊三位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过辉煌一页的私家之藏的藏书家.他们嗜书、爱书,为求书而终身奔波,并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充分利用藏书进行精心研读,学术造诣深厚.对于他们,清末学者叶昌炽曾有诗赞誉,其诗刻画了三位藏书家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功能变化与图书馆建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进 《津图学刊》1999,(1):136-139
1图书馆功能的转变1.1以藏书为主转到藏甩结合,以用为主。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都是封闭式的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是藏用结合.读者通过目录才能借到书.建筑是藏、阅、借、管用房固定,缺乏弹性,读者和书分开的“固定功能型”模式。现代图书馆是“一切为了读者”.以利用文献信息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