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竹 《教师博览》2014,(2):22-23
<正>《甄嬛传》的大热,让原作者和编剧流潋紫也随之大红大紫。不过,在一开始写作时,流潋紫从未想过这部作品会被出成书,更没想过会变成剧本。到现在,她也认为写作是可写可不写的事情,而做一个初中语文老师,才是自己要一直坚持的事业。她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的,父母也只是把《甄嬛传》当成一部普通的电视剧来看。"读小学、中学时,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现在,我在同事眼中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我就应该以一种普通的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4,(5):158-159
作家魏微日前接受采访时说:文学书籍,我早年读得比较多。最近七、八年读的小说相对较少,反而经常涉及一些社科、历史类的书籍。我读书也是一阵一阵的,如果某段时间不需要写作,读得就会多一点。如果正在写作,就少读一点,通过阅读寻找文字的灵感。我把读书当成一件事情来做,是从当作家开始,但不能说我就是系统地读书了。  相似文献   

3.
<正>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语文教学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注重朗读,注重口头交流,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写作的训练。而这读、写的割裂不能不说是造成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存有畏难情绪,写作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近代学者对读写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著名的语言学家石民镭就指出:"我以为看书同作文应当打成一片。"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发  相似文献   

4.
戴正兴 《辽宁教育》2012,(11):11-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期待中"启程",并将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在语文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读书、为文两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诉求,只有坚持读书,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写作也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专业素质。语文教师写作,对于修炼自身、体察学情、指导教学都有积极作用。语文教师要敢写、勤写。  相似文献   

5.
<正>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借这两句诗诗人很巧妙地点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而我们今天依然可以认为,杜甫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诗书破万卷"的。今日细品此二句,不由不对现今学生的写作状况而生发感慨。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与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6.
顾连梅 《教书育人》2007,(11):63-64
那一年我大四,学校组织我们到中学实习,我分到学校附近的一所乡中学。实习之前,我的经历极为简单,小学中学一路读书上来,从未离开过学校,也无任何上课经验。对即将开始的教师生活,心中充满不安和好奇。  相似文献   

7.
一、教改概况1980—1986年,我带领一个备课小组(教师历年有变动),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进行了一轮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为重点的语文教改探索,主体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训练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养成语文的自学能力.1983年,我执教的这一届学生绝大多数升入本校高中,语文成绩良好.在初中三年"得法养习"的基础上,我着重从熟练掌握和独立运用方面,进一步强化自学意识,继续探索语文教改的新路子.1984年又进行了培养作文习惯的"日札"写作训练.时间仅有一年,却收到了明  相似文献   

8.
我喜欢读书。我的业余时间有百分之六十花在读书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现在已是读书“亿字户”——这是我的“读书账”告诉我的。我读书有个习惯——记帐。这帐目分:读毕日期、书名、作者国籍或朝代、字数等几个栏目。读完一本书,就记下一笔帐。我的读书帐目从1976年9月1日开始记起(我参加工作之日),至今从未间断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小帐本儿已显得越来越珍贵了,每当我无聊之时,翻开小帐本儿玩玩,心中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现在仔细想想,我的“流水帐读书法”至少有如下四点好处:  相似文献   

9.
程代展 《成才之路》2014,(1):I0001-I0001
正关于读书读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都在读书,但可能效果迥异。"如何读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show除物理学相关知识还修过音乐、东亚历史、法学、文学,甚至电焊。采访他的记者颇感疑惑,问他:"学这么多其他科目对物理学研究难道也有帮助吗?"他回答说:"我想是有的,往往许多物理学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学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开阔的思路,比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公园,都会有好处。这可以提高想象力。"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首先,就专业书籍来讲,我认为大约  相似文献   

10.
Q:袁笑姐姐,你是如何坚持写作的? A:我从小就喜欢阅读,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自己也开始有了想表达的欲望。开始只是口头表达,后来发现说过的话很快就会忘记,所以决心拿笔写下来。这一写就到现在了,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我很享受它。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学校地处农村,有着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该校一直依托图书、报刊,致力于"读书读报与学生终身发展"的研究,读书读报特色二十年如一日,常抓不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少年报》曾以《挂满奖状的学校》为题,专门报道过该校"读书读报"这一办学特色,学校先后两次被全国少工委评为"读队报金奖学校",学校领导和学生代表曾受邀前往北京天安门城楼领奖,2001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读书  相似文献   

12.
写出自己     
我不敢说自己有“写作的天赋”,也从未希望过能成名成家,甚至觉得“写作”这个词对现在的我都太大了。我的目的很单纯──写出自己,留住自己。我是个不善言谈又多愁善感的人,笔下的我永远是个真实的我。我的文章很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未刻意追求过什么艺术效果,因为我在为自己而写。写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想写的时候,再忙再累也要写,否则心里不舒服。写过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小心地珍藏着,这是我人生历程的记录。曾经有过一个荒谬的想法,等我年近古稀,无事可做时,把我所有的稿件整理出版,作为一笔遗产留给后代。我至今仍是…  相似文献   

13.
樊阳 《上海教育》2012,(8):58-59
去年20家媒体报道了我坚持20年义务人文阅读讲座的事,不少同行赞誉有加,但也奇怪,我一个人何以能撑起这样一个横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文史哲贯通的"宏大工程"。其实答案很简单,来源于几十年坚持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给我带  相似文献   

14.
阿瞳 《小学生》2015,(Z1):3
我做编辑将近十年了。除了工作的时候舞文弄墨,平时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和写作的人。小时候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胖胖的,傻傻的啊!什么?不是要这样的回答啊,哦,你是问我小时候读书和写作的样子啊?明白了,这就给大家描述两个场景。中午时分,爸爸妈妈已经午睡,我却因为缺少一样东西不能开始午睡。缺少什么?书呗!我跑到西面屋子  相似文献   

15.
2014年的第一期《语文教学通讯》刊载了我的一篇论文《从"学科作文"到"写中学"》,我想从这篇文章的写作到刊发谈谈对教育写作的一点心得体会。说起写作,非常惭愧。读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当教师,最不喜欢语文,而在语文的学习中最讨厌作文,但事与愿违,命运给我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我做了一个研究作文的语文教师。我没有语言的敏感和优势,写作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障碍,我之所以能克服障碍,  相似文献   

16.
<正>从高一入学起,我所带的年级前30名的实验班学生便开始了每周至少两则读书摘评、两篇随笔的读书写作之旅。即便是到了冲刺的高三,同学们依然还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很多人——家长、老师甚至学生——都会觉得,高三年级应该更关注做题与模考,至于类似读书、观影等举措,即使不是洪水猛兽,也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做法。但是,我却以为,恰恰是在高三,孩子们更应该利用时  相似文献   

17.
曾经有一所中心小学,原任校长用十年的时间倡导"师生阅读与写作,过富足的精神生活"的理念,学校每年设立读书周,每个月举办阅读写作讨论会,班级及学校每学年都开展评选"读书小明星,写作小明星"之类的活动,校园里的班刊、班报,校刊、校报也办  相似文献   

18.
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以来的90年间,有关这场革命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学术的争鸣推动了十月革命研究的深化。国内学术界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研究虽然称得上成果累累,但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本文择取"十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道路"的概念、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与政治合法性、十月革命的"原罪"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常常被师长教导要多读书,读好书;学校的语文老师也常常每个学期末都给我们开列一份长长的书单,叮嘱我们要认真阅读,有时还要写几百上千字的读书报告或者笔记;但我们从未被告知为什么要读书和如何读书——这也是让我困惑了许久的问题。现在,借"世界阅读日"的机会,我不揣冒昧尝试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参的事     
我从小喜欢读书,但从未喜欢过语课.连带着也从未尊敬过任何一位语教师。但我决非不热爱学,我只是不喜欢当时(1970—1980)的中小学里那种毫无学色彩的语课。相反倒可以说,正因为我太热爱学了,才会对当年的语课产生强烈的失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