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有人问德川家康:“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大仲马的巨著《基督山伯爵》的最后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记者了解到,某中学3个男生在放学路上被另1男生打劫,3人身上的钱都被劫走了。当记者问:“你们3人对付他一人,想过与他周旋,不让他得逞吗?”“他拿着刀,我们不敢。”“有没有想过拨打110?”“什么是110?打110干吗?”孩子们的回答令记者十分...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在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后,问:济南冬天总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回答。学生回答:“响晴!”教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沉默。教师:“应该是温晴!”  相似文献   

4.
施红雷 《陕西教育》2010,(11):50-50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劳春燕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时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成为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二个问题:“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三个问题:“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什么?”丁回答:“还是兴趣。”可见,  相似文献   

5.
宁杰 《江西教育》2007,(4):45-45
如果有人问我:“天下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我会自豪地回答:“当然是母爱!”如果有人问我:“天下最无私的爱是什么?”我会骄傲地回答:“是母爱!”如果有人问我:“天下最崇高的爱是什么?”我仍然回答:“是父母给予我的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贺军成 《家庭教育》2008,(10):25-25
很多年前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列开往大西北的火车上.一位记者问一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相似文献   

7.
刘芹 《高中生》2009,(12):47-48
(一) 快乐藏在自己的内心 经常有记者问我:“请问你有什么个人爱好?”早年我经常被这样的提问堵在那里.后来我有经验了,接口就回答:“没什么。”其实,怎么会没有什么爱好呢?只是因为说不清.个人爱好既不是大众爱好,也并非流行时尚.这一点许多人不懂。很多记者希望你的回答是“登山”“网球”,或者“开车”“时装”,等等,其实我的个人爱好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甩手闲逛.  相似文献   

8.
希望和目标     
袁宏阳 《班主任》2010,(1):54-54
记得我读高三时,临近高考那几个月,班主任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打气。她常常满怀激情地问我们:“我们的希望在哪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每当这时,同学们总是漫不经心地敷衍她。然而.时间一长,重复的次数太多,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词来回答这两个老问题了。于是,在短暂的沉默后,一问一答就变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  相似文献   

9.
几天前接到某报社一个电话.问:“揭秘”还是“揭密”?我回答是“揭秘”:又问:“泄密”还是“泄秘”?我回答是“泄密”:再问:两词结构相同,为何一个用“秘”、一个用“密”呢?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秘、密同源,音同义近,混为一谈是常有的事。这里,试作一点辨析。  相似文献   

10.
打豆豆     
记者到南极去采访企鹅,问第一个企鹅“你们每天都做什么?”答“吃饭,睡觉,打豆豆”,又问第二个企鹅,回答“吃饭,睡觉,打豆豆”,一连问了99只企鹅都是这样回答。问到第100只,她说“吃饭睡觉”,记者觉得很奇怪,又问“你怎么不打豆豆呀?”那只企鹅气呼呼地说“我就是豆豆!”打豆豆  相似文献   

11.
《学习之友》2013,(7):64-64
压力一位104岁的老人接受记者的采访。“您认为作为一位104岁的老人,最好的事情是什么?”记者问。老人答道:“没有同龄人带来的压力。” 一个做广告的女孩到一家新的公司面试.面试官读过她的简历顿时生疑:“你才毕业两年.为什么写有四年的工作经验?”女孩答道:“加班。” 禅师端坐云台,每日参禅打坐。风雨无阻。有仰慕者问禅师:“为何每日要端坐四个时辰,可有什么玄妙法门?”禅师淡然道:“前两个时辰,磨洗心境,洗脱凡尘。”  相似文献   

12.
庞玉凤 《顽皮娃娃》2008,(17):I0002-I0002
有一年,在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有位记者问其中的一位:“您是在哪所大学里,学到了对您来说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学者认真地答道:”是在幼儿园。”出人意料的回答使记者非常吃惊地接着问:”“幼儿园里就学到了?”老学者依然认真从容地回答道:”是的。自己有什么好东西要分一些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放整齐;  相似文献   

13.
张小明在语文作业本上写了这样两句话:我不管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埋头一口气写起来。不管怎么困难?我们也不怕。老师看了,用红笔在两个“?”的旁边画了两个“?”。为什在“什么”、“怎么”这两个疑问词后面用问号还会错呢?张小想来想去,老是想不通,于是跑去问老师。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指着鲁迅先生写的《故乡》里的句话叫张小明看: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一会儿,老师说:“鲁迅先生写的这两句话,虽然用了疑词,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5.
有人曾问三个建筑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砌砖。”第二个回答:“挣钱。”第三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好的房子。”多年后,前两个业绩平平,第三个工人却成为了有名的建筑师。可见,播种怎样的思想,就会收获怎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纸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形?”“这个长方形有几个面?”使她所料不及的是,大部分学生回答:“有两个面。”怎么一个平面图形有两个面呢?教师叫一名学生上讲台,让他把这两个面指给大家看。这名学生指了指...  相似文献   

17.
洋思中学,中国乡村教育的榜样。曾有记者问该校前任校长蔡林森:“你认为洋思中学取得全国瞩目的成就,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蔡校长回答:“坚持。”洋思中学现任校长讲,一位在该校挂职锻炼的校长看到洋思师生标准、规范、整齐、协调的课问操,赞不绝口。回校后就力抓课间操的质量,但坚持半年就放弃了。由此看来,创造“洋思”品牌并没有灵丹妙药,有的仅是人人都明白的两个字——“坚持”。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正规和非正规的场合,无论是面对大学的学生,还是新闻记者。每当有人问我:“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我便回答:“张抗抗。”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什么?”我回答:“《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一位小学校长赴英国培训,考察了两所小学。其间,校长问一个英国老师:“你教什么?”(小学校长是想问一问她教哪一门学科),老师回答很干脆:“我教孩子!”参观另一所小学时,问同样问题,教师仍回答“我教孩子!”  相似文献   

20.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是R射线的发现者。一天深夜,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仍然在做试验,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那位学生回答道:“我正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做什么呢?”学生说:“我白天也工作。”卢瑟福又问:“早晨你也在工作吗?”学生肯定地回答:“我从早到晚都没有离开实验室。”学生满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谁知,卢瑟福又问:“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反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