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自2005年开始运营以来已进入第三个阶段,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期低迷,其原因不但在于去工业化使其碳排放权不再稀缺,更是由于其通过对外贸易转移碳排放。采用2005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欧盟碳价与中国主要碳密集型产业对欧盟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欧盟碳价在短期内促进了中国碳密集型产业对欧盟出口量的增长,但长期内则会产生不利影响;在中国化解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下,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弱并趋于平衡。目前,中国已经采取有力的自主减排行动,欧盟不应再针对中国碳密集型产业部门征收碳关税;中国应尽早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帮助相关产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质押担保是由金融机构推出的一种新型融资授信模式,也是绿色金融体系下控排主体对低成本市场化减排道路的有益探索。当前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实践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在碳排放权质权的设立方面,存在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不明、碳排放权质押公示规则不一以及缺少立法支撑的问题;在碳排放权质权的实现方面,存在碳配额价值减损与司法保障机制不足的问题。对此,在制度设计上,应从碳排放权的私权本质入手,明确碳排放权的准物权定位,将其纳入权利质权的客体范围。同时,从统一碳排放权质权公示手段、强化碳排放权质权的司法实现途径来构建和完善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9年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不同时期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规模对河南省物流业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河南省物流业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人口变化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  相似文献   

4.
为弥补相关研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估算过于粗略的不足,利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和36个两位数细分行业的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1998—2010年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地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工业细分行业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碳排放的7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能源开采与加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及化工制品等重化工行业。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应考虑行业差异、地区差异及区域比较优势,依据行业与地区差别制定和实施适宜的工业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的29个省区作为研究单元,运用脱钩指数研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动态耦合关系。基于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因素分解法,从经济的规模增长、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等3个方面对各省区碳排放变化进行解析。对1990-2014年期间的研究有如下结果:1)中国的经济不断上升,碳排放也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却逐渐下降,整体呈现"绿色转型"态势。从空间格局看,碳排放高的省区分布在北部沿海和西南经济区。2)中国的29个省区主要处于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3种状态,不同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演化。3)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规模的增长对碳排放增长整体呈现正向驱动作用,而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因区域而异。不同时期,中国各省区碳排放的主导效应也具有差异性,主导效应主要为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构效应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PM2.5指数的上升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基于OECD和WTO开发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比较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各行业生产和最终产品出口引致的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及其完全排放强度,并对出口排放量的变化进行SDA分解,分析表明:1995—2009年,中国生产和最终产品出口引致的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分别增长了约88%和97%,而欧盟主要成员国除丹麦外均实现了负增长,中国各行业的PM2.5来源气体完全排放强度也远远高于欧盟主要成员国;中国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的增长,投入产出结构变化也一定程度导致排放量增加,而排放强度的降低则减少了排放量;欧盟主要成员国虽然出口也有不同幅度增长,但由于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以及排放强度的降低,其排放量实现了负增长.应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以有效减少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计算山东1990—2009年的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对其进行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近20年,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第二产业CO2排放量比重最大. 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增速的变化,其本身又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 能源消费结构的微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很小,但已显现出它对碳排放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约束下区域能源分配的Pinch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高额成本和碳排放约束,建立总碳排放约束和各自碳排放约束下使用最少零碳排放燃料的能源分配模型,以实现在碳约束下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提出将Pinch分析方法应用于碳排放约束下的能源分配中,把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合成在同一坐标系中,形成能源需求、供给合成曲线,在合成曲线上找到实现所有地区能源供给与需求均衡的Pinch点.通过算例分析,将Pinch分析方法求解模型的结果与线性规划求解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Pinch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开发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但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也成为伴生安徽经济增长的一个不争事实。根据安徽省1990—2011年的经济数据,计算安徽省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总量,运用脱钩理论分析安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动态脱钩变化,分析表明安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脱钩存在复钩的可能,且表现为三阶段动态复钩的变化趋势。据此,安徽省应调整产业结构、审慎产业转移、开发清洁能源、加大环保治理投入和加强森林碳汇,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却并未表现出同等程度的改善或提升.采用30个样本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大开发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地区经济趋同的同时,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尤其是人均碳排放)与其他地区相比增长更快,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与碳排放相关的因素和条件(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未得到显著改善.在既有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下,西部大开发初期着力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能源开发,忽视教育事业、市场化改革、技术创新等软环境建设,导致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相对增加.因此,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规划中,应当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提升市场化水平,才能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1.
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源结构对28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拉动作用。应适度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与出口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2004年左右)后,随着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方面的表现逐渐受到削弱。采用2000—2008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分阶段、分类型测算其出口份额和资本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份额显著下降,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大;同时,制造业企业也逐渐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东部地区应逐步发展高端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由中国50余年的能源利用情况为切入点,描述了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演进状况,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和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认定碳排放历史责任、分配碳减排任务还存在诸多争议,使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充满变数。构建国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32个发达国家和17个发展中国家1971—2009年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发达国家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一直大于发展中国家,2005年后也没有严格履行碳减排义务;同时,《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减排双重政策也没有造成产业非正常转移。从各国公平拥有经济发展权的角度来看,当前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硬性碳减排义务并不公平,应该用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来评价各国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讨论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各项功能之后,笔者提出:应该立足于金融先行,加快机场与相关深水大港的建设,扩大优惠,吸引外资,发挥其仓储、仓库加工和出口加工等方面的功能,以带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周围地区的经济起飞。尤其应抓住历史机遇,从出口导向型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起步,发展出口加工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6.
依据产业融合理论,从技术、价值和市场融合三个层面构建产业跨界融合指标体系,基于2002-2017年投入产出表,对体育相关产业跨界融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体育相关产业与其他大部分产业之间技术融合逐渐增强,其中体育相关制造业对科技服务业(220.00%)技术融合增幅最大,但对其投入比率偏低,体育相关服务业对金融保险业(193.55%)技术融合增幅最大,但对其投入比率偏高;体育相关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均衡现象普遍;对体育相关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最大的是体育相关服务业,对体育相关服务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最大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对体育相关制造产品的需求,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增幅更大;对体育相关服务产品的需求,农村居民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呈上升趋势;体育相关服务业出口下降,进口增加;最终需求对体育相关制造业拉动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出口、消费和投资,而对体育相关服务业由大到小依次为消费、出口和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