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选取乌昌地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乌昌地区能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价,得出结论:1)能矿资源规模与供给系统指数呈现明显的波动状态,分别在1999年和2005年形成波谷; 2)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系统指数基本呈现上升趋势;3)环境压力与环境治理系统指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上升的特征;4)乌昌地区能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指数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受乌昌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影响,对能矿资源可持续能力影响最大的子系统为环境压力与环境治理系统.在各指标中,对能矿资源可持续能力影响较大的指标是能矿资源生产总量、水资源利用相关指标以及资源型产业的GDP和资源型产业固定投资比重等.  相似文献   

2.
公路运输效率是衡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结合超效率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14年16个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有效性进行评价,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两方面分析非DEA有效单元存在的问题。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全面分析2007-2014年长三角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得到下列结果。1)长三角地区2014年公路运输综合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南北分异突出,南部地区明显高于北部地区;有效性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2)2007-2014年公路运输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了一定的波动,总体较为稳定;公路运输技术进步的波动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时空演化来看,长三角地区2007-2014年时间段内,Malmquist指数先升后降,区域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北部地区区域差异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4-2020年省(市、区)面板数据,从数字经济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数字经济融合应用三个维度选取了16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全国31个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得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东高、中西低的分布格局。东部大部分省份无变化,部分省份排名下降。中部省份逐年上升,排名变化较小,西部部分省份排名下降。针对分析结果,从优化布局、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化以及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推动“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大众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莫兰指数对2015—2021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态势、融合发展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体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升,呈上升态势;时空演化方面,产业融合协调水平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产业融合协调等级整体偏低;空间关联方面,产业融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显著正相关,存在空间集聚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建议:区域创新协同,构建融合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协同,促进融合发展新平衡;时空演化协同,打造融合发展新局面;空间关联协同,共建融合发展良性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通过构建城乡发展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等,对塔里木盆地42县市2004-2014年10年间城乡发展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时段内塔里木盆地城乡发展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格局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和田地区为发展"塌陷区"。2)耦合度总体呈波动状态,克州始终属于耦合度较低区域,巴州一直保持在高值状态,和田市及于田县耦合度下降最快;协调度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仅有少数地区呈波动或下降状态。3)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和热点区主要位于库尔勒市附近,低值集聚和冷点区主要位于喀什和和田两地区交界处;在2004-2009年和2009-2014年两个研究时段,格局基本维持不变。建议从基建投入、产业优化、教育投入等方面着手以改善区域城乡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脆弱性理论与方法已成为研究复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如下。1)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脆弱性得分由2005年的1.343下降到2015年的1.197;适应能力的提高是地区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原因。2)脆弱性水平呈"西南高、东北低"、"北部稳定、中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特征。3)低应对能力是地区脆弱性的主要特征,而各脆弱类型呈差异化分布态势。在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背景下,针对不同地区的脆弱性特征,实施差异化的应对策略是保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运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研究2005—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析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7年全国城市平均生态效率波动起伏较小,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上升状态。2)尽管城市间生态效率的差异呈缩小态势,但全国地区间差异仍然较明显,东部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城市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东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态势。3)全国城市生态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明显。2005年生态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等省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城市生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城市生态效率较高的空间范围明显扩展,珠三角、长三角、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和四川等地区的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4)城镇化、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水平和产业升级对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较高的工业化比重对于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起着抑制作用。因此促进经济集约高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工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应是政策制定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省中部地区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1995—2010年吉林省中部地区总体差异呈“上升-下降”的倒“U”型的变化趋势. 1995年以来长-吉两市一直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并逐渐向长-吉地区和松原市区集聚的趋势显著. 经济发展基础、区域政策推动、市场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带动和人才技术支撑5个方面是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川盆地50年(1961—2010)来122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盆地年均干能见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干能见度多年均值为18.8km,并存在与气候、人口分布、工业和城镇发展紧密相关的4个低值中心(约11km左右).2)盆地中约71%的站点(87个)的干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在-4.5~-0.07km/10a之间;约29%的站点(35个)的干能见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约在0.08~3.3km/10a之间,干能见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边缘.3)盆地干能见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最好,冬季最差.4)干能见度下降趋势主要与风速下降、气温变暖、能源消耗和人口增加带来的人为排放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不平衡的现实困扰为切入点,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SR框架模型构建区域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的变化特征与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处于不断上升趋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化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呈现出“京”与“津冀”产业结构化水平的不协调;京津冀区域各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普遍不高,且各城市间的生态安全水平时空差异不是很明显;京津冀三地各城市的产业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呈现年际波动变化,整体呈现出稳中上升的变动趋势。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划布局、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等方面提出产业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实力国际区域格局演变的致因进行剖析,从自然环境、社会基础、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和体育五个层面16个要素进行分析,揭示各要素与竞技体育实力演变的关系,展现出世界竞技体育不同的区域特征,提出竞技体育实力区域格局的发展趋势,为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格局的新兴增长区域.本文基于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 分析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时空演变过程, 并探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近20年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停滞和衰退阶段(1991-1995年)、复苏阶段(1996-2000年)和稳定增长阶段(2001年以后); 2)中亚地区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由于各国能源资源条件差异和产业、经济政策的不同, 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3)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居高不下国际能源价格、区域市场经济改革、丰富的自然资源保障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 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新疆不同程度盐渍化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各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对新疆近10年不同程度盐渍化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2.07%;2014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7.72%。研究期内,新疆盐渍化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多集中于新垦区,老灌区经过改良治理,盐渍化危害程度明显减弱,盐渍化耕地大都呈现稳定脱盐趋势。2)新疆各地区盐渍化耕地在结构上和数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南疆的中度和重度盐渍化耕地比例高于北疆地区,是新疆盐渍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巴州和喀什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比超过50%,而乌鲁木齐和伊犁地区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比低于10%。3)新疆各地区盐渍化耕地变化活跃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克拉玛依外,其余各地区综合动态度均为正值,其中,综合利用动态度高、盐渍化耕地面积快速增长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包括克州、巴州和喀什地区。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中维尔维克指数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平台,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全域角度对我国汉族学生维尔维克指数分布的空间结构状态进行探讨。主要研究结果:维尔维克指数、预期寿命、相对湿度的标准化统计量Z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维尔维克指数的“高-高”集聚与相对湿度的“低-低”空间集聚效果吻合,维...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以人口学和体育学交叉学科的视角对1985—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数据进行研究。方法:用均值、标准误、方差分析、趋势检验、F检验、t检验、发展增量和增速对耐力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2019年、2024年耐力发展进行预测。结果:对7次全国7~18岁汉族学生耐力指标长期趋势进行分析;对7~18岁汉族学生2019年和2024年耐力指标进行预测;探索用新方法、新思想研究体质测试相关数据,希望推动我国体质与健康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结果和结论:29年来,中国汉族7~18岁学生耐力素质整体呈线性下降趋势,存在性别、城乡、年龄差异;2019、2024年不同年龄组耐力素质预测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2005-2014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DMD中的武术散打硕博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应用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近10年武术散打硕博学位论文,了解武术散打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