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应当"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2.
<正>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着"唯分是命"的尴尬。研读《新课标》,咀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采用多种办法"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手脑并用,强调劳力劳心结合,强调学校与社会融合、书本与生活衔接。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核心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对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即对教育场所的看法——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也就到  相似文献   

5.
探索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论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论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把整个人生、整个社会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畴,这和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试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内涵和作用入手,分析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理论对现实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瑛 《教书育人》2013,(15):10-11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即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离开教育。生活对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来源于生活并能改造生活,生活和教育共始终。"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即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以社会为学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环境都可以大大优化;先生应该更多,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他从社会和政治高度研究中国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批判地指出了传统教育理念脱离生活的弊病,构建了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当前家庭教育远离生活、封闭式管制、习惯性干涉等误区的修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学校教育思想主要由"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五步教学法"构成。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生,他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五路探讨法",创建了"生活教育"理论。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影响,两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其思想内涵、理论含量十分丰富。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在反对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的弊端,提出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当前美术课程标准提倡的"关注文化与生活"具有指导作用。为此,笔者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让美术教学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感受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创作实践中创造美,努力实现美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2.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要做到"为生活而学习",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也要融入生活,倡导英语教学生活化,使英语教学变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看了《走近陶行知》,我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进行一个综合对比。陶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儿童教育中有很大造诣,他当年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后回国大力普及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后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与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生活场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法上,陶老先生更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我们坚持"凡是幼儿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突出让幼儿亲手做,以做促教,以做促学,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欲望,寻找每个幼儿的教育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11,(30):3
他,坚持"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他,将生活与教育有机结合,提倡"生活即教育",是学校双语教学的特色之一;他,在汶川大地震后将爱心深入教育,构建"爱心学校",是学校"爱心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最根本的理论就是生活教育理论.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只会读书,而不关心其他的情况,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他提出的观点中无论是"生活即教育"还是"社会即学校"或者是"教学做合一",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既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注重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研究,从德育的校外阵地建设和德育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一、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主要精神是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  相似文献   

19.
生活教育理论围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功能与方法,体现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诸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处处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相似文献   

20.
张亚琼 《考试周刊》2014,(71):171-171
<正>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呕心沥血。他是旧中国开拓新教育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人类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对祖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远大的影响。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宋庆龄赞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誉为"两千年前的孔夫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在师范读书期间,我就开始认识陶行知先生,对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有所了解,以及他的名言:千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