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的前沿问题,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心理学对意向性的概念分析入手,探讨了意向性理解的发生学机制以及意向性的社会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2.
意向性的自然化是意向性问题在当代心灵哲学自然主义命题之下的一个理论要旨。当代心灵哲学对意向性自然化难题的求解可谓观点杂陈、方案林立,各种流派、理论之间的纷争更是渐趋激烈。其中,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目的论自然化进路在当前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理路的提出展现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和方法特征,从而为意向性的自然化解释提供了一种较优的可能性选择与尝试。  相似文献   

3.
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思想核心,意向性理论深入分析和解答了许多哲学的基本问题.意向性是人的本质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前提条传和内在动力,是揭开心理内在奥秘的枢纽.通过对心理问题的意向性分析,探讨了心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进而揭示心理哲学作为指导人类心灵的重要方式对心理学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共同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为不同思想传统对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当代心灵哲学对“现象学”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演变分析着手,侧重于对意识的经验维度的分析,并引入第一人称和意向性概念;二是在分析经验的主观特性时,对“现象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予以修正,使之区别于相关概念;三是以经验维度的分析为依据,分别从意识和意向性出发,拓展出现象意识和现象意向性。这三个特点通过展现“现象学”概念的引入、修正和拓展,集中反映了当代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融合的认知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哲学史上,指称与实在、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关注的焦点。在弗雷格开启现代分析哲学传统中指称研究的同时,胡塞尔也在现象学传统中将指称诉诸心理行动。基于意图的指称表明指称行动的意向性特征;而指称物的心灵维度则刻画了被指称对象的当代心灵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6.
弗雷格对意义的研究从具有神秘色彩的"思想"最终转到了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上,创立了语言哲学的人工语言学派,从而开创了反对心理主义的研究进路。与之相反,塞尔认为意向性是连接语言和心灵的桥梁,语言的意向性派生于心灵的意向性,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必然要依赖于对心灵的研究,进而构建了意向性语言哲学理论。塞尔的这一研究进路必将使其理论陷入主观性的困境,解决的途径只能是结合语境,回归到弗雷格的语言哲学路径,形成语境—意向性分析进路。  相似文献   

7.
心理内容究竟是什么?在西方心灵哲学中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在传统理解中人们通常保留着对心理内容的民间心理学情结,而一些哲学家们往往理所当然地将心灵中的对象与内容混同;在布伦塔诺复活意向性范畴之后,现代内容观被明确把握;当代心理内容范畴在分析哲学传统与现象学传统上各有特点,成为心理内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吉丽君 《考试周刊》2011,(20):24-25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语言哲学的大致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哲学家们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的结论都各有特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哲学家们尤其是传统语义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并重点围绕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塞尔通过分析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进路以阐释意向性在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哲学主体论中,提出并讨论主体的基本意向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十多年来,哲学主体性问题愈来愈被哲学同仁们所重视,然而,哲学界至今对主体性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入研究,挖掘、揭示得很不够.我们认为,人类主体性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或平面的精神状态,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多维多层的结构与功能的;其中,主体的基本意向性可谓是主体性中最深层次的内容与功能.本文试图从一般学理上概述主体基本意向性的主要内容,欢迎各路学人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0.
受启发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主体性教育的深入思考,结合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尝试以美国分析哲学大师约翰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为基础,通过探讨意向性的概念、特性,以及意向性理论之于主体性教育的可能、条件、意义等等,表明主题性教育应当深入到人的意识领域以获得更开放、更牢固的始基。  相似文献   

11.
语篇的意图性是Beaugrande & Dressler的7个语篇性标准之一(另外六个标准是衔接性、连贯性、信息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互文性)。语篇意图性的体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立和理解过程,所以意图性与另外六个语篇性标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另外六个语篇性标准都是为“意图性”服务的,意图性是主,其他六个标准是仆。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觉到的都是单个的个体,然而语言中真正具有解释意义的是那些表达共相的词语,但我们既能够认识共相也能够认识殊相。这个事实揭示了我们语言所具有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使得我们能够超越共相而指向个体,超越语言而抵达世界。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我们意识的意向性,正是意向性在我们这个一切皆流的世界中将世界个体化,进而通过语言将世界转化成一个相对静止的、具有固定意义的世界。对于这个过程而言,我们自身既是这个过程的发起者,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perspectives of intentionality—the encoder, decoder, and interactional—relevant to issue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ach perspective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both conceptualizing and researching intentionality. The encoder perspective examines various ways in which intentionality manifests itself within human consciousness while the decoder perspectiv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way in which interactants attribute intentions to one another. Finally, the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argues that intent manifests itself as part of a negotiated process between interactants and therefore encompasses both the individual encoder and decoder orientations.  相似文献   

14.
认识是一多环节过程,“知”只是它的一个主观环节。但“知”(觉知)不是一个关系范畴,用关系机制说明不了“知”的义理,其本义乃是心理现象(观念)的自明或自肯定。因此,认识外部客观事物还需借助心理的意向性来完成。意向性是人通过感知与动作的协调过程而形成的,它有指向外物的特征。若深入理解,意向性实际也是一种整体觉知效应。  相似文献   

15.
The current article proposes a new theory of infant pointing involving multiple layers of intentionality and shared intentiona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is theory, evidence is presented for a rich interpretation of 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that is, one that posits that when 12-month-old infants point for an adult they are in some sense trying to influence her mental states. Moreover, evidence is also presented for a deeply social view in which infant pointing is best understood--on many levels and in many ways--as depending on uniquely human skills and motivations for cooperation and shared intentionality (e.g., joint intentions and attention with others). Children's early linguistic skills are built on this already existing platform of 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6.
语言转述的意义构建及理解,是意向性自我构建的过程。在语言转述过程中,转述人要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存在着说话人的意向性及转述人的新意向性,它表现为言说者和接受者意识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转述中的认知语境的作用,对英语语料中语言转述实例的分析表明语言转述过程的成功建构与理解是认知主体意向性的扩散和统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约翰·塞尔立足于生物学自然主义立场驳斥了传统的唯物主义与二元论,创立了复杂而深刻的意向性理论。他借由意向性分析了心灵、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语言、各种社会现象均根源于意向性。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不仅促进了心智哲学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实在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处于悬搁背景下的意识的意向性是其核心内容。而在此后,受其影响的解释学,虽然从表面上看抛弃了意识的意向性,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意识意向性的核心内容仍然被保留着。解释学的意向性思想是对胡塞尔意识意向性思想的某种深化。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主体性是人文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简单、笼统的表面层次上。布伦塔诺丰富了历史上的“意向性”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了“意向性”的内在性,并进而把人的意识活动区分为具有意向性指引的“心理现象”和无意向性指引的“物理现象”,心理现象是由内知觉产生的,内知觉是一种当下的不假借于外物的意识,它具有直接自明的特性,内知觉才是心理现象真正唯一的知觉。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特性,只有具有意向性的意识活动才能作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布伦塔诺的这一思想,是在意识研究领域具有弗洛伊德式的科学发现,它消解了西方思想史长期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揭示了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内在于人的内心,也为建立真正主体性的思想而牢固奠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从现代意义论视角切入 ,借助意向性理论 ,尝试再次诠释王阳明心物学说所表述的心学哲思的理论实质及其体现的中国哲学精神和品格。内容重在 :(1 )解说心物学说的意向性理论特征及其突破纯意识域获取实际生活现实性品格的意义本质 ;(2 )对比认识论的与意义论的二重解释维度 ,反证王学之超越性特征 ;(3)重解“四句教”以把握王学心物结构中建构意义世界的理论指向 ,及传统内观思想于其中表现的精神境界和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