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绛方言属河东方言绛州小片。普通话无将来时制助词,但新绛方言中的“家”字可作将来时制助词,其用在动词(动词短语)后表示将来时态,且和进行时态助词“着”过去时态助词“过”“了”整齐排列,形成新绛方言完备的时制系统。此外,新绛方言的“家”字受整个句子声调影响在疑问句后音变为“间”,祈使句后音变为“价”。这是一种共时现象,而非其他专家所说的历时现象。  相似文献   

2.
镇坪八仙方言的"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坪八仙方言中的"哒"既是助词,又是语气词.作助词用于句中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作语气词用于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句末,表示肯定、确认、假设、感慨、禁止或劝阻等语气.  相似文献   

3.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4.
唐山话中的"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话中的“着”字有与普通话不同的特殊用法:一是作为语气助词,表示“叮嘱,命令”等语气;二是作为时态助词,表示发生在近时过去的行为、动作。  相似文献   

5.
“的(de)”在句子中常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除此之外,“的”还可以作为时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过去时完成体,用以叙述发生于过去而已经完成的动作行为,这种用法多见于口语中,或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关于“的(de)”的时态用法,一些语法  相似文献   

6.
“了”和“着”在古代汉语中均作为动词,在近代汉语时期逐渐演变为时态助词,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态和动作的进行态.《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时态助词“了”和“着”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体现了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的语法特点,另一方面,作为时态助词和作为动词这两种用法同时出现,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可以推测,近代汉语中的“了”和“着”由动词转变为时态助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了短时副词与时态助词、谓词、语气词和其他副词的搭配规律,揭示了短时副词与时制、时态之间的关系,提出:短时副词从时量角度看表示短时,从时制角度看可以表示后事,从时态角度看表示即行。我们对短时副词的重新界定是对马真、陆俭明的归类作进一步的完善,也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事实,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法知识问答秦明初一册七为什么要把“时态助词”改称“动态助词”?“着”“了”“过”这三个助词,《暂拟系统》叫做“时态助词”,而《语法提要》却改称为“动态助词”。这一改动是有道理的。因为,“着”“了”“过”表示的并不是时间的变化,而是动作、行为的进行或...  相似文献   

10.
吴杰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9):114-118
宜宾方言中的"起"兼具实词和虚词的功能,既可用为实词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又可用为虚词作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开始、进行、持续、完成或行为状态的延续,还可以放在述补之间,起连接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并可以补足音节起垫音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祁东县东区话里有一个"格",基本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可以作结构助词、时制助词,并在句尾表示语气.  相似文献   

13.
镇坪八仙方言中的“哒”既是助词,又是语气词。作助词用于句中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作语气词用于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句末,表示肯定、确认、假设、感慨、禁止或劝阻等语气。  相似文献   

14.
遵义方言的助词"来"其意义用法与普通话不同."来1"用于句子或先行分句末尾表过去时一动作行为发生并完成于说话之前,同时兼有"归来"的实义,有离开某地实施动作后又回到原地或向原地移动的意思."来2"用于分句或句子末尾,表示先完成某种动作、出现或实现某种情况或者到了某个时间再进行另一动作.  相似文献   

15.
平定方言属于晋语区的大包片。平定方言中“棱”的用法多样,它可以用作助词,也可以重叠为“棱棱”,还可以与“圪”前缀构成名词“圪棱”,但其主要用法是助词。“棱”作为助词,可以单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动态助词“着”,一般加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棱”还可以和“老”连在一起组成“棱老”,和“期”连在一起组成“棱期”,表示“……的时候”,通常用于一般将来时,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近代白话文献中的句末語氣助词"在裹"源自表方所意羲的"在裹"."在裹"从方所范畴演变到语气范畴,语法化路径是:句末处所结构>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所关涉的意义跨越空间、时态、语气三大范畴,其方所意义、功能不断泛化与句法位置、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南京方言中的"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方言属于江淮方言洪巢片,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时体助词“到”。“到”用于动词后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结果的持续存在。本文从“到”构成的相关句式入手,揭示其涵盖的语法意义,并对其使用条件、适用的语境等作初步地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V te MQ”这一口语格式具有多方面的语法语用特点,并可由此推出“他(te)”此前很少被人提及的语法意义,即“他(te)”是一个助词,具有语气、结构及时态助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关于彝语动词的时态,前人尚未做过专门研究,只是在《彝语简志》或有的文章零星地提到,至今还未见到专门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彝语动词的时态是由紧接在动词之后的时态助语来表达的,它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情况或状态。但是这一动作行为进行的情况或状态不是与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无关。彝语动有6种时态变化:将行态、始行态、进行态、未进行态、完成态、曾行态。每一种时态变化都由一个或两个专门的时态助词来表示。现分述如下:一、将行态表示某一行为动作即将进行,并表示即将进行的动作虽已明确,也已作了准备,但还未…  相似文献   

20.
情态助词是用来和别的动词合成谓语的,但它有自己的意思,能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的看法,认为它可能,应当或必要等等.情态助词在任何主语后形式都是一样的;它没有人称和数的区别.情态短语都是以不定式的"to"结尾,用以补充情态助词在时态及情态意义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