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时一氧化氮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以及营养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NO、NOS的研究。结果: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NO、NOS运动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NO下降,而NOS较运动贫血组明显上升。结论:抗运动性贫血剂并不能改善红细胞NO、NOS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红细胞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研究。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结果显示: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VITC、VITE运动组较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和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VITC、VITE也基本保持不变或明显下降。实验表明抗运动性贫血剂并不能改善红细胞VITC、VITE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成年人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男14—16g%,女12—14g%,如果低于上述范围就可列为贫血。一、运动性贫血目前关于运动性贫血的认识和定义尚不一致,但一般认为;训练中的运动员,如果血红蛋白及血球比容(正常40—45%)为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值,则被称作“运动性贫血”。根据运动性贫血发生的原因和情况又分为假性运动性贫血与真性运动性贫血。 (一)假性运动性贫血一些研究者发现,在长跑、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性降低。Martin及其同伙发现,优秀运动员的红细胞比容低手正常值,而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其他研究者把运动员比赛期间与赛后静止时间的血红蛋白的浓度相对比,并无明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贫血产生机理及其低氧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贫血不仅严重影响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且对身体十分有害。高血容量反应是运动训练适应性表现,不会造成真正意义的贫血,而运动训练中红细胞溶血、铁储备状况和造血因子的监测则是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点。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运动性贫血的研究和运动员合理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参考,并对利用低氧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可行性提出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红细胞氧化应激状态的研究。结果: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酶系统能力降低;抗运动性贫血剂不同程度地提高血浆和红细胞的SOD、CAT、GSH—PX水平(P〈0.05或P〈0.01)。结论: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降低自由基的生成,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改善红细胞损伤来治疗运动性低贫血。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贫血     
近年来,由于参加耐力性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使我们对很多以前不清楚的临床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运动性贫血就是其中之一。运动性贫血的定义由于过去对运动性贫血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因而使研究它的发病率和病因学受到了影响。当前需要规定一个明确的标准,供临床诊断运动性贫血时采用。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训练和比赛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状态。根据国内外多年来对运动性贫血的研究报道,从运动导致血浆容量增加,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蛋白质供给不足,缺铁、缺铜及血清睾酮浓度下降等方面综述了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8.
一、类运动性贫血 1958年,吉村寿人提出了“运动性贫血”新概念。运动性贫血这一研究是在战败后的日本,遇经济、粮食危机,运动员为了参加国际比赛,而各自带着粮食参加集体强化训练。当时粮食紧缺,连优质的动物蛋白食物都看不到,因此,当时吉村寿人对“运动性贫血”下了这一定义:运动员在运动时,由于肌肉内的蛋白合成显著亢进,在蛋白质量摄取少的情况下继续运动,会产生溶血,其游离的血色素蛋白被肌蛋白的合成所利用,从而引起贫血,这就叫运动性贫血。但是,根据后来许多研究者对“运动会引起贫血”进行了研讨,其原因是由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贫血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是贫血发生的高危人群,研究运动性贫血发生、发展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运动性贫血的发生一直是许多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三个方面加以系统的论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时间递增负荷运动后以及营养干预对大鼠红细胞老化的影响,试图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的基础上,选取唾液酸(SA)、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的测定,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红细胞的老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明显提高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的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PS)外翻率(P<0.05)。结论: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老化增加,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降低自由基的生成,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改善红细胞损伤来治疗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贫血与红细胞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贫血是竞技体育中从事高强度训练运动员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成绩,而且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发生机理有很多方面,其中运动引起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运动性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针对红细胞的研究发现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的异常与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红细胞膜的结构和红细胞的变形性两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贫血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181名耐力运动员及160名非运动员血清中血红蛋白、红细胞、铁、铜、锌、铁蛋白、转铁蛋白、睾酮、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发现运动性贫血的发病率女性为19.6%,男性为13.5%;贫血运动员血清铁、铜和铁蛋白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前者转铁蛋白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浓度明显上升。运动员的血清睾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但贫血运动员血清睾酮水平却显著降低。由此证明运动员适量补充睾酮,对运动性贫血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少儿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受试对象分为三个组 :饮食干预补铁组 ,间歇补铁组和对照组 ,干预和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以血红蛋白为评价指标 ,比较治疗效果。认为在少儿运动员中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和饮食行为干预是预防和治疗运动性贫血的好方法 ,必要时饮食干预和间歇补铁同时应用 ,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造成大鼠运动性贫血状态,并对其骨骼肌内某些能量代谢酶进行观察。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筛选分为3组:对照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组(简称运动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营养补充组(简称运动+营养组,10只)。运动组和运动+营养组的跑台训练安排按照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方法实施。研究表明,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指标结果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LDH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低于运动+营养组,SDH的活力则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性。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内ATP酶多数会发生显著性降低、LDH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表明运动性贫血发生时伴随着骨骼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下降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升高,说明此种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相对提高了机体利用无氧代谢的比例,而此营养补充对此种变化影响作用不明显,此变化的内部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营养教育在防治运动性贫血中的作用,验证普及运动营养知识的必要性。方法:122名少儿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营养教育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队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相关营养知识教育。以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等为评价指标,观察营养教育的效果。结果:营果教育干预后,A组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数下降了60.2%,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Hb和SF分别提高了10.5%和26.6%,与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贫血患病串和缺铁患病串分别下降了18.1%和18.0%,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高少儿运动员营养知识水平,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是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各运动队应加强营养教育,合理配餐,保证运动员全面摄入营养。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运动性贫血组(T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致运动性贫血,并运用偏相关分析研究血红蛋白变化率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尽管运动员贫血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在运动实践中,往往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Hb)浓度明显降低、仍未达到贫血标准的现象却多为常见。这种现象使Hb运输O2和CO2的能力及物质能量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尤其是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影响极大。本文分析了竞走中长跑运动员五周训练过程中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发生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时,前一周网织红细胞参数与后一周Hb水平的相关性,为预测正常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低血红蛋白的出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