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2.
傅≠付     
傅付同音,均读作 fǜ。古代“傅”偶可通“付”,《吕氏春秋》中便有用例。现代汉语中,两字已各司其职。但常有人误以为“付”是“傅”的简化字,结果误“傅”为“付”,如把“师傅”写“师付”,把“傅同志”写作“付同志”。某纪实文学刊物,忆及当年的卫生部长傅连暲,通篇都错排为“付连暲”。“傅”是形声字,从人,甫声。《说文》的释义是:“相也.”“相”即“帮”的意思,可见,“傅”其实也就是“辅”:辅佐、辅助、辅弼。由“辅”又引申出“导”义。古代职官中有“三公”:除了太保、  相似文献   

3.
一 探索秦之徭戍制度,必须弄清秦民之起役止役年龄和征发项目及期限。 起役年龄,云梦秦简《编年记》本已提供了确凿依据,即所载“喜”的傅籍年龄。但因计算方法不同,目前史学界却有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三说。笔者赞同十七岁之说。据秦简《编年记》载,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秦王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喜傅”。傅,男子到了服役年龄的登记手续。《汉书·高帝纪》:“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服虔日:“傅音附。”师古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服音是。”知“始傅”年龄即起役年龄,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似文献   

4.
傅≠付     
“傅”“付”同音,均读作fù.古代“傅”偶可通“付”,《吕氏春秋》中便有用例.现代汉语中,两字已各司其职.但常有人误认为“付”是“傅”的简化字,结果误“傅”为“付”,如把“师傅”写“师付”,把“傅  相似文献   

5.
上通“尚”,表示劝勉、命令等语气;崇尚,尊重。《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管子·立政》:“上完利。”《韩非子·五蠹》:“上德不厚而行武,非  相似文献   

6.
“该”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说是“军中约也”,不过并无确证(钱坫《说文解字斠诠》引《左传》“秦行人夜戒”说:“戒约即该约,古从亥之字往往与戒通。”此处并未使用“该”的本字,钱说也只是推测之辞)。据新《辞海》,“该”字共有四个义项:1.应当。2.欠,如“该账”。3.通“赅”。4.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如:该员、该件。木文主要探讨第四个义项即“该”  相似文献   

7.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其中的“启”字,不少古代汉语教材或作品选,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刘盼遂、郭预衡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都注为:启,开门.启之,为段开城门.”“启”在古文中多训“开”义.这大概  相似文献   

8.
皮肤革dīfūgé“皮”是指动物、植物的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安:哪里。傅:附着。)马中锡《中山狼传》:“牛之一身无废物也:肉可脯(fǔ斧),皮可(革享)(kuò扩),骨角且切磋为器。”(脯:用作动词,制成肉干。(革享):用作动词,制成革。切磋:磨制。)晁错《言守边备塞疏》:“木皮三寸。”《汉书·高帝纪》:“以竹皮为冠。”  相似文献   

9.
傅通“附”,增加。卷六十九·魏纪一·文帝黄初二年:“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胡注:“傅,读曰‘附’。”亿通“臆”,臆测。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年:“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胡注:“朱子曰:亿,未见面而意之也。”(按:意,通作“臆”。) 介通“芥”。卷二十四·汉纪十六·昭帝元平元年:“恩爱行义,孅介有不具者,于此上闻,非飨国之福也。”  相似文献   

10.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2.
《左传》先于《春秋》说最早当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黄洪宪所撰《春秋左传释附序》。黄洪宪称“左史”记事繁详、非有意释经、经传各自单行以及左丘明年世早于孔子,认为“左史在先,圣人之笔削在后”。1932年,张纯甫《是左十说》再次独立而明确地提出此说,认为《春秋》须待《左传》而明,《左传》为左丘明“少年之作”,孔门弟子后有补修,《春秋》为《左传》“提纲挈领”的“目录”,论证颇为系统详细。章太炎则提出“《经》《传》同作具修”说,认为孔子作《春秋》和左丘明作《左传》都同时兼得二人修撰。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讨论仍在继续,有的学者不知黄洪宪、张纯甫诸人已着先鞭。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育定位的思考 我在阅读古籍中发现一个“知”(通“智”)字,启发很大,试举数例如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意为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不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14.
王源在点评《左传》时体现出的“尚兵”思想可谓独树一帜,这也是《左传评》一书最为重要的评点特色之一,“文法”探究中杂以“兵法”理念无疑使评点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时刻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其“尚兵”思想,笔者拟从三方面探讨:文章作者须“兵、文”兼备;关于篇章中兵法谋略的探讨;“以兵法论文法”.  相似文献   

15.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16.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7.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如下: 壹[供億](207·2)注:“按需要而供应。德:估量。《左传隐》十一年:“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供億,其敢以许自为功手?”。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编者谈到“古字通假现象”时,认为“胡不见我于王”的“胡”通“何”,“从弟子十人所”的“所”通“许”。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觉得在这里“胡”“何”、“所”与“许”不是通假字,而是同义词。其理由是: 首先,如果“胡”通“何”,按照惯例,“胡”当读“何”的音“hé”,像“亡”通“无”时读“wú”,“信”通“伸”读“shen”,字典上清清楚楚,人们也都如此读;而“胡”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却只有“hú”音,没有“hé”音,也未言“通  相似文献   

19.
一 后汉书有序例 《隋书·魏澹傅》引范嘩曰:“《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擬作,所以为短。纪傅者,史、班之所变也,網羅一代,事義周悉,通之后学,此  相似文献   

20.
一傅庚生先生《杜诗析疑》认为:“《新婚别》通篇是用初嫁新妇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的。但开头的四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样的话语,不类新妇的口吻,只能作为比兴诗的引子读。”言其发端两句为“比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