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师”和“家长”是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两大主角。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两者如能各司其职且相互合作,这是最理想的。但在现实教育中,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发生了“角色串味”。本文从该现象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对应方略进行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2.
教师对数学的理解会影响数学教学实践,从而对学生的数学理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数学本体论的角度而言,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现实的数学”、“算法的数学”和“系统结构的数学”三个方面理解数学,这种理解对于数学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社会和文学批评认同理论,“从中小学语文课本,到各类文学作品,阅读乃是认同建构的重要认知形式,语言是形成关于我们的自我观念的重要通道”。而事实上,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我们会成为谁”的追问是贯穿于人类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的。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他们普遍敏感于这一类问题的思考,因此作为他们阅读主阵地的语文教材选择怎样的篇目,语文课堂如何阐释演绎文本就显得意义重大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了“五大解放”理论。这“五大解放”理论是针对当时教育对儿童的“禁锢”提出来的,时至今日,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现实是怎样的呢?实现这“五大解放”理论了吗?事实胜于雄辩,下面我们对“五大解放”理论与我国的基础教育现实作一简单比较,我们对此就会一清二楚。笔者认为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一、德育概念的再认识德育是学校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德育过程中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全面准确把握德育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是受“左”倾路线干扰的重灾区,‘’左”的思想理论特征之一,就是割裂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联系,片面强调现实需要,夸大政治的社会职能,用政治代替一切。在其影响下,就德育工作而言,人们在思想观念和具体实践中,往往习惯于将德育的内涵窄化为政治宣传,又将政治教育泛化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内…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就其生成过程而言,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凝集的文化精华,就其核心内涵而言,它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始终贯彻“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江山代代传”的理念。因而,厘清红色文化的本真要义,探寻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旨归,开辟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的现实路径,对于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高校内部意识形态的构建,以及激发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兴趣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面对一线教学研究不是走向“圣”化(认为只有专家学者才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就是走向“泛”化(校校搞课题,人人搞“研究”,实践就是“研究”)的现实,笔者忧心忡忡。根据个人成长的经历,笔者认为,“圣”化教研没道理——真理是朴素的,就教育教学而言,我们一线教师其实离真理最近;泛化教研无意义——没有个人思考的所谓“研究”只能走向形式化,  相似文献   

8.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鸿 《江苏高教》2002,(6):116-118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培养目标多样化,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及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多维质量观、不同类型的大学、多层学位类型是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重要条件。就我国目前的现实而言,在由“单一”向“多样”变革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固守多样化将有损于质量提高”的认识误区,“重蹈单一化”的操作误区和“追求大而全”的发展误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教育平等、均等与公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就目前而言,我国基本上是教育平等似“实”而非、教育均等美梦难圆、教育公平摇摆不定。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必须立足平等、追求均等并力求公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教师应当掌握怎样的技术”这一问题:运用技术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掌握哪些技术?教师应掌握多深的技术?如何培养教师的技术能力?并阐释其对我国教师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定义逻辑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育的定义,可以通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可能是什么?"这样三个相互联系但考虑行文的原由不得不分开阐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阐释."教育可能是什么?"的命题为认识"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该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维度检视教育改革中的“保守主义”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追问,即当代中国教育界“反传统“究竟反什么;何谓当前中国教育界的“保守主义”传统;以何种思维方式为教育改革中的“保守主义“声辩。以“元理论”思维对教育改革中“主义”之争进行辨识,可以形成的理论共识:超越“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思维;超越“保守“与“国粹“等同论思维;超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流俗化思维。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保守主义”其存在的思想史意义表现为:指认了“教育改良“是历史的常态,“教育革命“是历史的反常态;有助于形成制衡“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反映出我们对教育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两重判断,其根源在于教育活动要兼顾理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教育异化体现出人们教育认识中事实(实然)与价值(应然)的对立。从认识论视域思考教育异化有助于合理定位教育功能,缓解教育价值冲突,进而消解教育异化。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要围绕"精"、"实"、"工"开展各方面的建设。所谓"精",就是要求专兼职教师队伍要精,要有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以及精品教学包和课程包;所谓"实",就是要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的建设落到实处;所谓"工",就是要整合教学资源,解放学生,缔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提高办学质量。通过"精"、"实"、"工"三个维度的全面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探析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用性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以能力为中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人文精神缺失,职业教育成了半人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拟循人性反思的路径,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做进一步的探讨。职业教育应该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倡导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命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为依据,以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为宗旨,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它试图重新发现“人为何生”的最终价值,试图重新发现“师为何生”、“师何以为生”的最终价值,试图重新发现“生为何生”、“生何以为生”的最终价值。这一理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今,西方现代化工业明的迅速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造成强势化对弱势化的侵蚀.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本土化传统发生急剧消亡和改变。转型期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一严重问题.本土化的失重、非物质化遗产的不断消亡。人类在付出代价后.已经把非物质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到新的历史日程上.国家已经启动中国民间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学该做什么?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作为大学教育这一智能、知识、信息基地.首先应对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化意义和价值有着确切的认识.加强本土化基因的认知自觉.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充分发挥大学保护、传承本土化和非物质化遗产的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形象"解读扁平化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在实际教学中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老师们有何困惑,面临什么困境?在新课程语境里我们又该如何认识与解决它?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五种矛盾相互纠葛而成的.要进一步认清的是,这种"形象"解读扁平化的教学,不过是教学简单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而教学简单化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孩子的创造力在其过程中逐渐被扼杀掉,为此还必须寻找出路.需把握住一个关键问题,搞清楚三组关系,处理好三种矛盾,旨在教学思想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具体实施则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方法的"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机制在教育中正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其原因何在?市场机制被寄予了何等期待,并在实际中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本论文对其在教育体系的历史性发展过程,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背景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即市场机制的导人,不仅是作为解决政府资金的不足的手段,而且是被作为寻求出对教育的多样化的要求,和尝试多样的革新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