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救国思潮是一种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近现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派别都曾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一潮流中。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空前活跃的原因、几种主要的救国方案和特征的分析 ,探讨教育救国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救国思潮是一种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近现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派别都曾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一潮流中。本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空前活跃的原因、几种主要的救国方案和特征的分析,探讨教育救国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葛文峰 《邢台学院学报》2015,(1):107-108,111
最早由晚清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代表性编译刊物即《译书汇编》与《游学译编》。刊物对国外近现代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新知识的翻译传播,以及对列强侵华政策与野心的披露,都显示出当时留日学生的救国努力与探索。事实证明,这两份译刊对20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发展、民主革命、新式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救国"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克利 《教育评论》2014,(1):141-143
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萌芽时期,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初创时期。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臻于成熟,基本完成了变革传统教育的历史任务,其内涵也完成了超越国家概念、政党主义和教会派别的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救国论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它的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发时期、勃兴时期、发展时期、高涨时期、回落时期.教育救国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具有无可争辩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当然,教育救国论作为一种思潮又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6.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近现代知识分子,既主张通过教育来救国,又希冀能够超越视教育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泛化的狭隘的教育救国论,保持教育除工具价值之外的独立精神和主体价值,为此他声援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反对党化教育,创立中国化的生活教育学说。这种教育独立思想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于现代教育危机的意识,对后世警醒颇大;另一方面教育与救国之间现实矛盾的无法克服使得教育并未摆脱丧失独立精神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把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根本。“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救国思想”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师范教育是在鼓民力、启民智、教育救国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创办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教师,加速提高民众科技文化素质。师范生肩负时代的使命,近代中国教育行政部门、部分教育思想家、师范学校创办者都有各自的师范生应然状态标准,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办学成果显著,对师范教育有深刻的阐释,有独到的师范生应然状态标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与"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