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行政公文"布告"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颁发公文程式咨各部文》发布以来,虽然文体名称一度在"示"与"布告"、"通告"间变易摇摆,但文体功能基本稳定,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公文"布告"历经同体异名阶段、异体同名阶段、异体异名阶段、合体同名阶段,且于20世纪50初年代至90年代初通过主副文体格局形成期、主文体分享功能时期、主副文体互渗同化期而基本完成由分至合的文体演进。1993年11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存"通告"而废"布告"之名,但其文体功能基本转由"通告"承载,二体合一,而后2012年4月《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通告"的文体功能亦是体现了新时期"通告"对"布告"的文体沿承。  相似文献   

2.
自"康德元年"起,伪满各省公署中的总务厅掌管机密事项及文书事项,系各省负责公文撰制与文书处理之中枢机构,总揽文牍,位殊权重。伪满中央政府先后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公文程式令》、《关于训令及其他公文程式之件》以及地方公署实施的《锦州省文书处理规程》、《文书编纂保管规程》等公文法令,钩织了伪满各省级公署细密而殖民化的文书制度。各省使用的"省令"、"训令"、"批"等属下行文体,所用"呈"属上行文体、"公函"等属平行文体、"布告"属泛行文体,其公文文体功能复杂、体系繁密。而收受与分配、判行与发送等程序,则构成了伪满各省级公署公文处理的收发规则。  相似文献   

3.
明朝是个封建政治和文官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服务于政治的公文既继承了前代文体的宝贵财富,又根据实际政务的需要,改造或创制了一些新的公文文体.明代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公文文体,而且大大提高了公文办理效率.因此,对明代公文文体进行全面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从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对明代公文文体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的公文写作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即便今天,人们也多是从文体论的角度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公文写作内容,对其中所蕴涵的与公文写作相关的宏观原则、具体技法等具有实践性指导的理论关注不足。而《文心雕龙》正是因其公文写作理论使自身的影响突破了纯文学范围深入到上层建筑领域。  相似文献   

5.
文本要素分析及其格式规范构建是各类文体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本文针对公文理论此方面研究滞后及其造成的公文处理、教学实践中诸多难题,紧紧抓住公文正文这个关键,在揭示公文文体的本质特性主要为意志心理的反映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以"主旨、依据、分旨"三大要素为核心概念,以"公文正文格式规范"为归宿的公文文本要素与格式理论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明人围绕公文所开展的辨体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公文文种与非公文文种进行了区分,公文的文体特征逐步走向清晰;二是在公文文种内部强化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整个辨体的过程既有聚焦于个体的关注视角,又采用了一定的类化处理方式,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体类兼顾、博约而返的研究趋势,对公文文种“源出于经”与“源出于史”的探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文、志书虽不属同一文体,但其文风有共性之处,本文试从"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及略带文采几方面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内容的确定性不是公告的文体属性,信息确定与否不构成公告和公示的本质区别,以公告发布公示信息有充足的文体理据,党政机关对外正式发布重要的公示事项应以公示性公告行文.公示不具备法定公文的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不应越位侵袭公告的文体功能和行文领域,公示的"法定公文化"倾向应予以警惕.公示性公告的使用必须严守文体规范而不逾功能界限,党政机关内设机构不具备对外正式发文的权限,不应越位制发公示性公告.公示性公告与公示性通告、公示性通知都是合理可行的公文种类,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定位和明确的文体边界,三者之间是相对独立而又彼此互补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用网络的各种文体写成的公文不断出现,这种行政公文追赶潮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对行政公文中的潮流用语的表现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原因,进而探讨行政公文中规范使用潮流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谔在隋初响应隋文帝号召,抨击隋初淫靡文风,作有《上书革文体》等优秀散体公文,以复兴儒学为宗旨提出了反骈文、重内容等符合当时实际的公文理论,也在实践上惩治了华表文作.虽然其公文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隋初公文文风改革上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行政公文的"体式"概念重新进行思考,认为"体式"应包括"体"与"式"两个方面,其中"体"包括特定的公文语体、特别的物质载体、特殊的行文机体,"式"包括《格式》中的绝大部分规定及《办法》中的"公文格式"规定。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汉代,所有的臣民上书均属于公文.本文认为,其中的民众、地方属吏的诣阙之章并非公文.本文从概念内涵、文体学著作、文体类别、交付渠道等方面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为匹配现代报刊体例,晚清官报中的通行公文在版面格式要素上进行了精简,并新增公文标题这一形式要素。在通行公文的体式建构上,《北洋官报》和《内阁官报》并不统一,《内阁官报》创立了专门的通行公文体式,《北洋官报》则继承传统的文体分类,采用了多种文体融合的体例。通行公文的诸多形式改变充分反映了清廷精简文书、提高效率的意图,且这些改变也成为民国公文改革的先声。晚清官报中有关公文标题的探索也为后来实体公文标题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公文发展的由散入骈为线索 ,具体分析了文体骈化、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的骈文对公文的巨大影响和唐宋时期对公文的成功改造 ,总结了历代公文在骈散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5.
刘俊恒 《档案》2022,(11):59-63
薛福成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是推动晚清公文发展的重要人物。薛福成公文写作分为幕府时期、筹防浙东时期、出使欧洲时期,其所撰公文类型涉及上奏文书、官府行移、外交文书等,具有丰富研究价值。其公文特色聚焦“经世效用”,公文成就体现在尝试外交照会、电报公文等新文种,引领新文体语言和体例的发展。薛福成围绕“经世致用”的公文写作思想,创新性发展公文文种与文体,强调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实干和务实,为我国近代公文写作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公文的美感     
公文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的一般带有固定格式的文体,它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规章,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有人认为,公文无非是些官样文章,或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作,枯燥乏味,没有感情和文采,是"艺文之末品"(刘勰语),与美无缘.其实,这是一种偏见.美,不是文学作品所独有,公文,同样具有美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7.
公文作为国家机关处理公务的文书,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规范。相应的,公文的理论研究著作也开始起步,如《尚书》、曹丕的《典论·论文》等。但最不可忽视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它最早构建起我国公文的理论体系,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对我国公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确立了公文类文体的重要地位封建社会是文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唐诗、宋词、汉赋成为特定时代文学的代名词,但公文类实用文体却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六朝梁的统治者曾把当时的文人分为儒、文、学、笔四类,其中善为“奏章类文书写…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一个文法理论迅速发展的时代,表现在公文领域是对奏疏、诏书、表三个典型文体投以了极大关注,并总结出了一套关于文体写作的理论诉求.奏疏重视事理性和言事技巧性,诏书重视务实性和典雅性,表则讲究审美与文本内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的谦敬词语于古代公文撰写中极为常用.公文中的谦敬用语属于公文的事务性用语,它反映着公文的行文对象和工作程序.本文以<南齐书>为考察对象,撷取<南齐书>公文中常用的谦敬用语:"伏"、"谨"、"蒙"、"仰"、"窃",分析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前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文程式也称公文格式,是公文内容各部分的逻辑结构和文面各种要素的布局。程式的有无,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征;格式的严格、规范与否是公文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