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2.
王亚琴 《新闻世界》2009,(9):152-153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得到普及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它打破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对社会信息和舆论的相对垄断,在网络上,传者和受者相互转化,每一个网民都能成为传者,传播信息,发表舆论,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产生了很大差异。新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打破了印刷媒介文字阻隔所带来的信息屏障,促进了电视媒介“前台”与“后台”场景区隔的融合。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界限,削弱了信息控制力度,消解了等级制度蓄意制造的神秘性和权威感。这一系列开放性特征使传统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新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满足了公众对未知信息的知情权,但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公众的恐慌。自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不当报道造成的“媒介恐慌”成为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共同探讨的话题。社会恐慌是媒介制造的,而媒介之所以能够制造恐慌,是由于媒介安全功能失灵和失控。①传统媒介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既做到信息公开,又发挥媒介的安全作用?本文以钱江晚报杭州“7·5”公交车燃烧事件报道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过剩或信息膨胀时代———网络传媒时代。新媒体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息息相关,是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它融合、涵盖了所有传统媒介的传播特征,延伸、拓展了以往各传统媒介的范畴及功能,深化、升华了以往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境界。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观念,因而被称做是一场“革命”。虽然全世界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传统电视的普及率、覆盖率相差甚远,从技术的纯熟程度、信息的可靠程度及理想传播形态的现实程度等方面来讲,也远不如…  相似文献   

6.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二是受众从媒介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面向广大受众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让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媒介所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政治媒介为研究视角,在“绝地天通”的传统中探寻陶器媒介的诞生及其功能展演,把握华夏媒介的文化深层脉络。在古人的早期政治媒介实践中,天命和血统的传统观念为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一条以宗教为媒的进路,进而塑造了礼器的媒介形态和信息传递方式。宗教和礼器所生产的政治规范“王权神授”和“藏礼于器”又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新传统,从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媒介态度和政治观念。以“政治-传统-主体”作为维度,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媒介的政治偏向和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8.
“媒介排斥”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可见的现象,它己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区隔。本文从分析“媒介排斥”的概念入手,研究媒介排斥现象的“信息三角模式”,分析了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的6种不同的动态博弈模式,旨在探索和谐状态下的信息三角关系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地震报道看媒体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中的媒体新角色 麦克卢汉说,传媒就是人的感官的延伸,媒介即是信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中国传媒的传统“喉舌”角色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适应了当时保障社会稳定、传达政策、发展经济的需要,在一个科技不发达、信息传播落后的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是通过它的政府“喉舌”作用发挥的。然而今天,信息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传媒扩大了人的生存环境,拓宽了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交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个人媒介”,它摒弃了传统“网络一人”的信息交流模式,依照“人一人”的对话框架,以用户为传播中心,使网民从被动的消费者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介连接成一个交互化的、社会化的网络,因此网络社交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用户自主生产内容和互动共享.  相似文献   

11.
网民群体智慧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拥有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群体的力量以互助、共享的方式建立各种形式的“数字公地”,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对专业机构(如出版社、大众传媒)的过分依赖.网民群体智慧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免费媒介文化,具有“去商业化”、“反专家范式”和“民粹主义”的文化倾向,它在克服传统商业化媒介文化一些弱点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12.
童莉 《军事记者》2010,(2):47-48
21世纪以来,以博客、播客、QQ空间等为代表的草根媒介出现并逐渐壮大,形成与传统大众媒介相对应的传播态势。“中国博客大众化元年”后,草根媒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让普通民众快速成名.如“十年砍柴”等人的博客。如今,草根媒介的“小道消息”也为网民信息提供来源。本文就新媒介环境下的草根媒介对三大大众传播理论(“把关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这个词汇。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代表着不断扩展的多样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计算机的庞大力量、数字化的程序、卫星直播技术、远程遥控、新的储存和检索方法以及电子游戏等虚拟现实装置,这一切对于大众媒介来说,生发出了“传统媒介/新媒介”的争论。“传统媒介”从新媒介的创新中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同时也产生新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新媒介的融合正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张萱 《当代传播》2011,(6):43-46
本文以“媒介议题建构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2010年8月爆发的“圣元”奶粉危机事件媒介传播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发现在这场奶粉危机事件媒介报道中,置身于网络媒体信息环境中,传统媒介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来源、新闻报道框架和社会效能三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新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杨玮 《报刊之友》2012,(12):116-117
与传统媒介相比,微博短小简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多元化,它使个人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方面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并使受众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新闻来源的权利,传统媒体设置“议事日程”的基础在微博环境下被打破,适用于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已不再继续适用于微博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一股“新信息媒介热”正在日本列岛上掀起。这种热潮是从一九八三年国际通信年(WCY)开始出现的,已持续了两年多。各地举办介绍新信息媒介的展览会、讨论会,报刊也几乎天天都刊登有关信息革命的动向。许多企业家担心赶不上时代的潮流,竞相成立各种研究组织,准备迎接这场革命的到来。所谓“新信息媒介”究竟指何而言呢?笔者去年应邀出席《中日新闻》社举办的新信息媒介讨论会,也参加过若干次有关内容的展览会,曾向不少专家请教,人们的回答并不完全一致。“新信息媒介”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一个“和制外来语”,原文是“NEW MEDIA”,  相似文献   

17.
媒体与信息     
珞珈 《出版科学》2016,24(1):1-1
1964年,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同年问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介即讯息。”它不仅揭示了媒体与信息的密切联系,而且预言了此后三十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媒体兴起、信息爆炸的惊人现实,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飞跃发展,见证了麦氏思想的高瞻远瞩和深邃缜密。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媒介功能正在经历从“满足个体信息需求的远程传输工具”到“塑造社会文化、维系公共秩序、传播特定思想的大众化媒介”的重要嬗变。这一变化映射着广播媒介“身份”的意义迁移。本文以移动互联作为社会语境,读解广播媒介的“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9.
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信息社会。本世纪后半期发生的“信息革命”(亦称“电信革命”、“电子革命”)使整个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技术的革命引起了社会传播体系的结构大调整。电脑和通讯网络的结合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以印刷传媒(报纸、杂志等)和电子传媒(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及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为新闻报道的革新提供了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菲认为:“媒介融合必然是出现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而不同媒介之所以发生融合互动是因为新闻信息消费者的终端需求.”①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广义的范围来考察和研究媒介融合,它的演进是递进式、立体式的.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它既指各种融合的结果,又涵盖了各方融合的过程.”②本文中的“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介质媒体打破壁垒、互通有无、逐渐交融的过程和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