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曰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  相似文献   

2.
活着     
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说过一句话:“生活中最可怕的东西,正是生活。”人世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都是凡人,凡人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年365天都是那么平淡度过,谈何可怕?  相似文献   

3.
李迪 《河南教育》2007,(10):11-11
最爱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诗歌颂了唐尧上古时代一种简朴而没有额外束缚的自由生活.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时段划分与时间词安徽马鞍山市师范学校邓岩欣地球自转一周为二十四小时,这是现代人的时间观念。然而,我们的古人对于一天中时段的划分,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远古的人类一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庄子·让王》),于是太阳的出没就成了当时划分时段的...  相似文献   

5.
乐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上古歌谣,向人们传递着农耕劳作的怡然自得和自食其力的生活乐趣。在那个遥远的农耕文明时代,田园,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伴着日出日落虔诚地生活在自然中,勤勉地耕作于田间地头,享受汗水换来的果实和大自然的馈赠。于是,在这片无忧无虑中,他们可以充满自信地喊出:“帝力于我何有哉?”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从来都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四千多年前,先民就吟唱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古老歌谣。在《诗经》中,不仅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样描写“淑女”劳动的优美句子,更有《芣苢》这样描写劳动的完美篇章。  相似文献   

7.
“关中刀客”是关中社会中的独特群体,有其特有的行为准则与处事规范。他们与统治阶级所主导的主流社会行为准则与规范格格不入;与关中社会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是独立于地主和农民的社会群体。“关中刀客”骁勇强悍、仗义行侠、除暴安良,体现了关中人豪爽仗义的社会性格,对关中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分管学校德育,一直在寻求一条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二期课改理念的德育新路。由于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学校所在地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远郊农村快速迈向现代化的港口城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社会环境复杂化。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新鲜的、动态的德育资源。在这一认识下,我们对如何开发动态的德育资源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平凡的人,他们同我组成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平凡得再也平凡不过的平凡生活。记得去年秋后,我们家忙着拆旧房,建新楼。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建房的事之外,其他事情似乎都无关紧要。有天傍  相似文献   

10.
说“晨”     
晨本义指辰星,引申指早晨的时间.晨字的构形,反映了上古时期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晨也是农业社会所产生的一个概念,同时也是先民关注天文现象的结晶.现代汉字的晨,是先民所造的两个晨字中的一个经过省形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不但哺育了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还形成了一套优雅完善的礼仪风范。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礼仪教育,他们将礼仪教育看作是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为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对农耕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和农具。因此,我园开展农耕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掌握更多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劳动能力和劳作精神,充分发挥农耕活动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治学片语     
时间在变“小”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治学,像一切活动一样,离不开时间。人们最初的时间观念是以“日”为单位的,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汉字的“时”,偏旁是“日”字,也是不无道理的。孔夫子站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计时也是以“日”为单位的。人类的发展,要求对时间作更精确的计量,于是出现了“时”的单位。小时制是埃及创造的,“时”的埃及文为 Wnwt,与“祭司职责”是同一个词祭司为了其特殊的需要,将昼夜各分成12小时。在我国古代,则有12时辰之说,一个时辰相当干二个小时。  相似文献   

14.
与小麦对话     
小时候,我在乡村,那是长江北岸的一片丘陵地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那时,我虽在上小学,但也像许多乡村孩子一样,在早晨上学之前和傍晚放学之后要帮家里干活.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放牛,那是件既烦人又惬意的事.烦,是因为不管天阴下雨,清早都得起来.夏天日长夜短,早晨正好睡,被父亲喊起来,眼睛都睁不开.  相似文献   

15.
设计 1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史 )关于原始社会回答以下问题 ( 1~ 8题 ) :1 .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最主要的区别是A .原始人群使用的是旧石器 ,而氏族公社采用新石器B .原始人群时群婚 ,而氏族公社时一夫多妻制C .原始人群不以血缘为纽带 ,而氏族公社则以血缘为纽带D .原始人群就懂得使用火 ,而氏族公社时会人工取火2 .我国尧、舜时代曾流行一首《击壤歌》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这说明A .至少在尧、舜的时候 ,人们已凿井而饮 ,习以为常B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 ,人们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C .有了水井 ,大大方便…  相似文献   

16.
日期和时刻是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从古代人各自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进行活动,发展到近代1884年建立的国际标准时制,使时间的安排适应全球交往活动的需要。由于标准时的实用意义,普通中学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在中学地理课中,标准时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尤其是标准时的换算,初中低年级学生常感到糊摸不清。对于这个问题,应首先抓好基本概念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只  相似文献   

17.
说“人”     
人是天地之间最灵长的动物。我们谈人,不谈其生理,也不谈其进化,单从文字符号的角度来探寻一下人的文化意蕴。首先我们来看许慎的解释,《说文》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形,凡人之属皆从人。”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人是天下最足贵者,二是人取其侧立伸臂之形。我们核之甲骨文,许慎的注解是符合古字形的。甲骨文“人”形即是弯腰伸臂人形的描摹,古人必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能生存下来,显然人字取意,抓住了先民的本质,那就是要躬身劳作,方可繁衍不息,这也正是“劳动创造人”的一个佐证。甲骨文中与人相关的字形近千种…  相似文献   

18.
“秒”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单位之一。因此、本文将对时间单位——“秒”作一介绍。一、秒的定义的沿革在古代,人们只是“日出而作,日中而市,日入而息”。那时,尚未有小时、分、秒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圭表日规、火闹钟、滴水记时、沙钟相继问世后,才有“小时”的印象。直到17世纪,在重锤机械钟之后,出现了周期摆钟——现代机械钟表的鼻祖。于是人们逐渐有了“分”,随后又有了“秒”的概念。 1.世界时秒 1820年,法国科学界提出:“秒是平均太阳日的1/86400” (1天=24×60×60=  相似文献   

19.
一、中美文化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一般来说,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陆地,一面向海,土地肥沃,百草茂盛,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人们过着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中国社会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原有的氏族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为原理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政治体制。它的特点就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社会关系的原型,儒家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我在乡村,那是长江北岸的一片丘陵地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那里,我虽在上小学,但也像许多乡村孩子一样,在早晨上学之前和傍晚放学之后要帮家里干活。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放牛,那是件既烦人又惬意的事。烦,是因为不管天阴下雨,清早都得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