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都从动词虚化而来。但有些介词仍保留有动词的特点,于是就形成了兼类现象,如“在、到、朝、向、对、比、为”等等。其中“在”的兼类现象最为明显,使用率也最高。“在”的用法和特点,还不限于介词和动词,它还具有副词的性质。如“我在工作”的“在”,就既不是动词,也不是介词,而是副词。“在”的这些性质和特点,有的同志尚未完全注意到。因此,我们觉得对“在”的词性、功能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经”作“经过”义时的词类归属问题。汉语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介词说;动词说;动词介词兼类说。就其语法功能来看,我们认为把“经(经过)”归为动词更符合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3.
从“在”和“从”的发展演变看词的兼类现象吴承玉汉语的词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实词虚化的现象。现代汉语里的许多介词都是从古代汉语里的动词发展演变虚化而来的。动词是实词,介词是虚词。汉语的动词在逐渐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的兼类现象。因此,我们在研...  相似文献   

4.
“到”这个词,一般语法书都把它作为兼类词,即分属动、介两类.但是,“到”在什么情况下作介词,什么情况下作动词,一直未有明确的界说。张志公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一书中讲到,“从”“往”“把”“被”“对于”“至于”“由于”等,是典型的介词,它们完全没有动词在造句法上的作用。“在”“到”“拿”“用”等是处在动词和介词交界的地方的。(第148页)他曾提出区别动介的三条标准,但未涉及到具体词的区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把“干到第三天”之类的结构中的“到”作介词,但又提出“这种结构很象是动词和介词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他动词,后面带宾语,这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219  相似文献   

5.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V”被动式。  相似文献   

6.
文言词“以”作其他词用时都比较容易辨认,最难辨认的是“以”字在一个句子里究竟是作动词还是作介词。究其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字不论作动词用还是作介词用,它后面都可以带宾语,形式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弄清“以”字作动词用和作介词用的不同意义与各自的特点,便可以正确地辨认它们了。下面试作略析。“以”字作动词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以”字在句子中作唯一的动词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认为”“用”等,可以作谓语,并有宾语。如: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的基本功能是与名词(或名词短语)、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由于介词绝大多数是从古汉语动词中演变过来的,有些至今还保留着动词的用法,而且与连词也存在着兼类的情况,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其使用错误的几种情况,几乎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几大病句类型。下面对与介词(介宾短语)有关的常见语病作简单的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8.
冯伟才 《高中生》2009,(2):29-29
在英语中,有些介词表达的是动词的含义。 1.at 在与表达感情的形容词连用时,可代替“听”“看”等动词。如:  相似文献   

9.
1.引言一般的传统语法书认为,“to”这个词身兼两职,既可作介词,与“in”,“at”等相区别,表示一定的目的性,又可作为不定式标记,与其后的成分一起构成非限定形式。对于“to”的这两种职能,传统语法作了明确的区分,如章振邦(1989:319)在谈到不定式标记“to”与介词“to”的辨别问题时指出:“既是介词to,其后就应跟着名词/代词,如果其后为动词,则应采用ing分词形式。”也就是说,如果“to”后面是名词、代词或分词(如tohim,todoingsomething等),就作介词用;如果其后是动词原形(如todosomet…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的名词能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凭借、方位、时间、状态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要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去修饰动词作状语。可以说,名词作状语在功能上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因此,我们在语译时一般都要在这个名词状语的词汇意义前配以适当的介词,从而把它变成一个介词结构状语。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廷”(朝廷),直接修饰动词,“叱”(叱责)作状语,表示“叱”的处所;“廷叱”可译作“在朝廷叱责”。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  相似文献   

11.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12.
“在”、“朝”、“比”、“向”等词是动词和介词的兼类,那么,这些词在什么情况下做介词用呢?下面,我简单谈谈识别的方法。 识别“在”等词的词性,主要看某一语言单位(词组或句子)中,是否有能够做谓词(也叫谓语中心词)的其他词,如果有,那么“在”这一类词就作介词用,和它们的宾语共同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表示时间、或表示比较等;如果没有能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类词就是动词。例如: ①张红在家吗? ②李东在家休息。 ③葵花向太阳。 ④向雷锋同志学习。 ⑤咱俩比高下。 ⑥你比我高半头。 例①、例③、例⑤中都没有可以做谓词的其他词,那么,这些例句中的谓词只能由“在”、“向”、“比”来承担了,这样,这几个刚句中的“在”、  相似文献   

13.
四省市编六年制小语课本(试行本)一册第十六课《大雁》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一群大雁往南飞,……”“往”字在这里应读成“wàng”,而教材却错注成“waǎng”。“往”是个多音字。读“wǎng”时,当去、到讲①作动词用,如:往返、来往。②作介词用,跟处所词组合,用在动词后。如:车开往北京;信寄往大连。③副词“往往”也读作“wǎng”。“往”作介词用时,组成的介词结构只有用在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的“-につぃて”“-にぉぃて”“-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等由动词转换而来的表达形式.通常被称为“复合辞”“复合助词”“后置词”等。该文选择“复合助词”的说法,考察源自动词的这一表达形式的语法化情况。主要参考汉语中相关介词方面的研究,分析日语动词语法化的诱因、前提条件,考察动词语法化的复合助词与原动词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意义用法方面,复合助词与汉语的介词基本呈对应的情况,但在词义范围和细节表达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对于汉语的动介兼类词的概念,日语中也有必要对兼具复合助词功能的动词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5.
在英文中,有些介词如above,beyond,in,under,within等后加含有明显动词含义的名词如attack,control,belief,comprehension,repair,grasp等构成介词短语,这些短语常常具有被动意义。这是英文的一种习语用法,它可使句子流畅、简洁,且避免了过多使用被动式结构。 1.这种“介词 名词”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1 结构中的名词有较强的动词意义,含有这种结构的句子往往可以转换为该名词的同  相似文献   

16.
常宁方言中的“得”是个兼类词。可以作动词、助词、助动词和介词用。这些不同用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得”的词汇意义和句法功能的演变在共时平面的投射。常宁方言中“得”的语法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词义引申泛化;二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位移体空间运动的参照,由“处所词”充当,按语义特征可分为“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由介词标引的处所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后,但有些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时。表义上往往不同。表示“起点”的处所词可以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表示“终点”的都不能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而可以由趋向词标引用于动词后。处所宾语语序基本遵循“起点在动词前,终点在动词后”的时空像似性,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终端焦点化”的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有许多兼类词,同一个词可以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如:head作名词用,意为“头”;作动词用,则是“向前、前进”之意。平时学习中留心多记一些兼类词,将对你的英语学习大有帮助。这里略举几例,请你将其例句译成正确的汉语。  相似文献   

19.
一、当被修饰的中心词与作定语用的不定式在意义上是动宾关系,并且不定式是“动词+介词”这类短语动词时,动词后的介词不能去掉。例如:MrJohnsonwasadifficultpersontowaiton.约翰逊先生是一个很难侍候的人。Heisamannottobelookeddownupon.他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人。二、在不定式作状语修饰作表语的形容词这类句型中:一种情况是,不定式为“动词+介词”这类短语动词,且该句子的主语与不定式在意义上是动宾关系;另一种情况是,不定式为及物动词或者不及物动词,该句子的主语与不定式在意义上是动状关系,表示不定式动作的地点、工具等。这两种情…  相似文献   

20.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兼类词,有动词、介词、助词三种用法。日语中没有介词,与汉语介词语法功能相似的是日语中的格助词,汉语介词“给”的用法很复杂,在日语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使得日本留学生在习得介词标记“给”时经常出现偏误现象。运用中介语理论,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作文出现的“给”字句偏误进行分析,首先把偏误归类,然后分析“给”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