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个人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有利于改变个人错误观点与行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出现人云亦云现象,易埋没人的创造性,易出现表面一致性,貌合神离的局面,易产生小团体意识。随声附和错误决策等。在体育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学生的活动较室内课复杂多变,个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常常与教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这样易产生某些消极因素的出现。如果教师善于利用“从众行为”,正确引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其充分发挥“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晓鹏 《体育教学》2008,(11):42-43
高中体育课实行选项教学后,在选项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项目的选择往往要征求伙伴的意见,或者几个要好的同伴商量后决定项目的选择,换句话说,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兴趣”,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通过外在的条件熏陶与强化来培养的。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也具有从众心理,但是这个从众心理却不是盲目的,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身边的同辈群体。  相似文献   

3.
一个备受大家质疑、至今仍是一个不挣钱反赔钱的实验鸽舍,敢于打破“从众枷锁”,创造了一种具有崭新观念、科技含量高,且异于传统方式的养鸽模式。而我国三十万养鸽人之一的你,难道愿做一个永远难脱欧洲赛鸽母体脐带而长不大的孩子吗?关注“中荣”吧!那才将是你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渴望“善变”的体育老师,总希望体育教师有一个新的游戏或新的教具出现在体育课堂上,“十年如一日”没有新意的体育课堂,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笔者利用“废弃纸箱”制作一些新教具来满足小学生的求新、求奇、求变、求异的心理需求,能较好地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1949年之前,“语”被称作“国”。查找有关资料,“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的《国教科书》和《中学国读本》。什么是国?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所固有的、根深蒂固的化基因。它可以影响整个国隶或种群在精神领域的主导方向,是对人、对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说:“国学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有其学。学也,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大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化中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老杜 《垂钓》2002,2(8):53-55
不知为什么,那长长的独苗竹竿一上肩,我们便一个个不由自主地挺直腰板、昂首挺胸,油然而生一种昂扬的气概。  相似文献   

7.
名人是一辈子辛勤工作换取众所周知,然后戴上墨镜以免被人认出的人──弗莱德·艾伦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突然间,塞纳河边传来让人心惊胆颤的吼声。随着这吼声,一丝光亮出现了。一个黑脸汉子点燃了香烟,忧愁地坐在长椅上喷云吐雾,看着河水静静的,无忧无虑的流动。泪水轻悄悄地滑落了下来,烟也不由自主地掉在了地上。‘“唉”他长长的叹了一D气。随即站起身来,踩灭了烟头,沿着河堤径直地走去。午夜,巴黎郊外的别墅区死一般寂静。只有一个窗口还晃动着灯光,就象是萤火虫发出的光亮c走过来七步,走过去七步。马塞尔·德塞利焦躁不安…  相似文献   

8.
“三从一大”指导思想从60年代产生后,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提出了竞技运动训练必须遵从“三从一大”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本文通过“态度、科学性、质变过程”三个方面的论述.试图从整体上对“三从一大”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揭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合理性和开放性状态,以及指出在实践“三从一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放羊式”教学法的科学理念 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自由地参与舒展身心、锻炼身体、表现自己,既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有较大自由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创新教育的体现,绝对不是“放任式”体育教学,是集放、导、创、主、收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教学方法。“放”是指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组织教法上不拘于形式,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保证一定常规管理和安全前提下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张伟  陆军 《体育教学》2003,(6):13-14
一、对于“差生”和“差异”的思考从体育教学实践看,任何学段都有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差生”群体。这些学生虽然也和别人一样听课、练习,表面上接受着平等教育,但实际上由于上述的诸多差异,他们并没有得到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机会平等并不等于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君主从自我意识出发,自谓“予一人”,表明自己是唯一的、区别一切人的“孤家寡人”。统治为了巩固君权,实行独裁专制统治,通过神化独尊或强化君权,使君权与独尊互为前提和手段,使其居于“人上人”的独尊位置,把握至高无上的专制君权。  相似文献   

12.
“美”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音乐美具有物理、生理的客观基础,故音乐审美评价有着相对统一的标准,但音乐美又与人的心理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音乐审美又有极强的主观性,不同人群或个人在音乐审美方面便颇有差异,总体上是“爱者为美、适者为美”。一般人觉得美的音乐,大致上有四种情形。  相似文献   

13.
晨钟 《体育科学》2006,26(3):F0002-F0002
伟人似乎说过这样的话,科学劳动是“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在今天所谓“信息社会”人们所面临、所参与的科学劳动的“协作”与“利用”在很大程度反映在对科学文献的“贪婪”与渴望上。美国科学基金会曾经有过这样的统计,一个科研人员用在调研文献资料上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0.9%……。在不经意间翻阅到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贝佛利奇的小册子《科学研究的艺术》,贝佛利奇写到,“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研究一个问题时,对该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是更为严重的障碍”。这里。煞有介事地引用“大人物”的话来转圈子,不外乎是想表述这样一个事实,即文献资料对科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怪乎在人们所阅读到的有关体育科研方法的书籍当中都有涉及“文献资料法”的章节;而人们见到的大部分(比较语,非统计概念)近似八股文的体育科研论文中无不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中有“文献资料法”的字样。  相似文献   

14.
关于"假球黑哨"成因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中存在“假球黑哨”之成因不在于某一个人或某一部门,而原原本本在于我们每一个。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着手,而文化是一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也因此。本文从文化的精神、社会和物质生活三个方面对“假球黑哨”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竞技体育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对人体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掘,去在严酷的赛场拼争中赢得荣誉的话,那么,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们的家人,便也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这严酷“考验”的承受者。在那小小的家庭舞台上,教练之妻确实要经受百般磨练,经历那些或哀婉凄切或情怀壮阔的人生图景…… “少了个大户主的家,会是什么样儿?” ——孟昭瑞之妻王燕霞 在我走访的众多位教练之妻中,她属于极少数没当过运动员中的一位。她人很文静,也很随和,与她身处的北京体育大学生物系实验室的气氛很是和谐。  相似文献   

16.
“家常课”即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体育课标颁布实施以来,一些体育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精心设计并演示了许多“公开课”、“示范课”等,这些课的确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而且让人大饱眼福,但与“家常课”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只有做到“鱼翅当作萝卜青菜吃”,才能上好新课标下的“家常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燕强 《体育学刊》2003,10(6):100-102
结合儿童少年心理、生理的个性特征、健康爱好的具体需要,针对常规体育教学往往注重“尖子”生的培养过多或缺少对普通生、落后生的指导,或教学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忽视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开拓与发展等不合理的现状,着重探讨了体育课“差生”群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已然成为高校践行实践育人的途径,拓展个人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高校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志愿服务“内卷化”及“从众效应”现象明显,高校体育赛事有效志愿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高校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权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提出高校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纾解“内卷”消除“从众”,树立正确志愿服务价值观;注重课程化建设,提升有效服务;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维护志愿者权益。  相似文献   

19.
写教案是每一个教师最必要也是最熟悉不过的工作。通常意义上的教案内容都是显在的,可以让人明确地感知和评判,笔称之为“显性教案”。但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写在纸上面的内容,而更多的应该是蕴涵在教师思想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  相似文献   

20.
“逼迫式”打法,首先是一种积极的、争取主动的比赛打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并在90年代中期成形的一种比以往“全攻全守”打法更加队形紧密和快节奏的先进战术打法。逼迫式打法的进攻,是在执行“制造宽度和加大纵深”进攻原则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体现“突破渗透和敢于向前”的思想,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以简练、直接的方式把球打向对方身后和门前,给对方防守施加压力,更加体现进攻的大胆和果断。当然,逼迫式打法更突出的特点是在防守上,防守时,一般是整体阵型不向后退或回收,而是在丢球地点就地展开积极的反抢,是在防守“协防密集和人数占优”的原则下,前后队员之间更加紧密的压缩,在有球的一侧更多地采取挟抢和围抢,全队阵型呈前压的态势,球到哪里,哪里就必须形成防守的人数优势,形成挟抢和围抢之势,目的是使对方不适应本方的节奏,处于紧张和被动,直至造成对方失误,转守为攻。逼迫式打法并没有突破和超越“全攻全守”的思想,也没有违背进攻与防守的一般原则,只是比通常的比赛更加强调进攻的向前性和防守的向前逼压,具体体现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