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芮晗 《新闻世界》2014,(9):143-144
由于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传播力,新媒体必须有意识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活动中传递事实真相、维系社会平稳、输出正面价值。本文以"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为例,结合舆情分析,归纳出新媒体在类似突发事件中的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3.
2014年的"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不仅震惊国人,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国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出发,选择"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一个月内,主要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美联社,CNN,英国路透社、BBC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所构建的民族冲突的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媒体在危机中对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突发事件中彰显媒体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阳 《传媒》2009,(1):94-95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已进入了一个突发事件高发时期,突发事件同时也在考验我们的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信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同时新闻媒体通过选择信息时“把关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新闻媒体肩负着话语权力,而在一个文明健全的社会中,权力和责任是彼此相伴而生的,没有责任的权力是不存在的,因此新闻媒体更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正突发事件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例如,影响较为重大的非典、"9·11"事件、汶川地震、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不仅考验了党和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应变能力,也考验着身处新闻报道第一线记者的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是第一抢点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不能无动于衷,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突发事件能否予以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是对新闻媒体能力和水平的检验,也是媒体第一抢点。  相似文献   

6.
茹希佳 《新闻实践》2012,(12):75-77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跟风采访、暴力采访、舆论审判等各种新闻媒体的"过度采访"、"过度报道"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大部分的新闻信息不但达不到让公众获得知情权的初衷,更对当事人甚至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灾难性新闻报道由于其特殊性而广受社会的关注,灾难性新闻报道体现了媒体对于社会和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已成为衡量新闻媒体传播水平的重要指标,怎样对灾难进行新闻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研究课题,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对于媒体发挥其传播者功能,弘扬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涉及老年人的话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因此涉老新闻应该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值得新闻媒体和全社会共同思考。报道原则为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发挥服务社会与公众的作用,新闻媒体在报道涉老新闻时须坚持以下原则和理念。1.报道事实须理性客观当前,老年人与社会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展,程度日益加深。能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6):57-62
《新京报》与《南方周末》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杜宜骏的报道,激起了复旦学子与新闻媒体的争议,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灾难性事件遇难者媒体呈现的反思:为何报道遇难者?对于遇难者,我们应该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遇难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终将促使媒体理性、克制地报道逝者,促进媒体与遇难者亲属之间的体谅与沟通,使报道获得遇难者亲属的理解与公众的认同,并在实践层面完善并发展灾难性事件遇难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所谓灾难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包括对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方面的报道。社会效果是指新闻事实通过“读关注”这一媒介作用在公众内心世界所产生的某种积极的影响,是这种影响——精神“产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最终变为物质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鼓舞作  相似文献   

11.
3月1日晚.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恐怖分子残忍地砍杀无辜群众.造成29人遇难、143人受伤。该案经公安部组织云南、新疆、铁路等公安机关和其他政法力量40余小时的连续奋战.于3月3日下午成功告破。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共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已落网.我国内媒体及时对这一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真相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正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特殊的年龄阶段使他们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之一.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发育逐步成熟,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形成暴力犯罪.近几年来,频频有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不少新闻媒体在对这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大肆炒作.可是具体的,媒体暴力炒作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他们对媒体暴力炒作的看法以及是否受媒体暴力炒作影响等问题,还是不确定.因此,通过专门对媒体炒作以及青少年暴力等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深究媒体炒作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的危害,了解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同学对青少年暴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与报道其他新闻事件不同,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由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因而必须引起广大媒体的高度重视。灾难新闻报道应当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抚慰心灵、舆论引导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公共与参与式新闻,从诞生之初到发展完善一直都和人联系在一起,关注的对象、打算传播达到的人群以及希冀塑造和引导出来的群体从平民提升到公众再到公民,这个渐进的过程充分说明了新闻媒体的目标和大志,也意味着其自身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可以说,这些类型的新闻是和公众的话语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闻形态的提升,对这些公众权利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正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姚志文 《今传媒》2016,(11):25-28
以身体奇观为中心架构电视故事,通过连续报道建构电视戏剧,这是电视报道恐怖事件的基本叙事范式.这种叙事范式是恐怖主义以身体暴力展示权力、以暴力冲突吸引社会关注的行为特征与电视媒体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媒介特征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不当的涉恐网络舆论扩大了社会恐慌,危害社会秩序。只有利用现代法治规则认识和规制涉恐舆论的传播活动,完善涉恐网络舆论的法律监管制度,才能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普遍关注的重点内容,其报道效果直接对公众的社会认知产生影响。恰当的议程设置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使突发事件的报道成为树立政府形象、倡导主流价值、凝聚公众  相似文献   

18.
王静 《今传媒》2015,(1):57-58
在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攻坚期的矛盾期阶段,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方面更应该明确起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准确把握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实现对突发事件报道的预期效果。本文以央视品牌新闻节目《新闻1+1》为例,研究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黄建新  李莉 《今传媒》2012,(12):50-51
网络新闻媒体日益显示出设置公众议题的动员、影响力,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的语言暴力成为显著的、值得警视的负面传播镜像。本文通过举证和分析网络语言暴力对构建公众理性议事平台的危害,进而表明我们关于全媒体时代媒体践行社会责任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传统大众媒体的优势也在日渐丧失。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粗放的传播方式以及高昂的制播成本,让其影响力和关注度逐渐下降。因此,如何吸引受众、锁定收视群体,成为了电视新闻亟待解决的难题。激烈的竞争和对收视率的追求,使电视新闻的感官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以灾难性新闻报道为例,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涉及的范围广以及巨大的破坏性,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新闻媒体运用感官刺激手法的吸引,更能够汇聚眼球、拉高收视率。就此看来,电视新闻感官主义化的进程似乎已经不可逆。然而在感官主义新闻当中,被过度包装,甚至是过度策划的新闻案例比比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学界的诟病以及观众的反感。本文以灾难性报道为例,通过分析两家国际主流电视新闻媒体CCTV"5.12"地震报道和NHK"3.11"地震报道,来分析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感官主义的体现方式,以及作者对新闻感官主义利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