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余部上了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曾驻扎着两支农民自卫军,一支是袁文才的部队,另一支是王佐的部队.袁、王二人均被称为“山大王”.据说,现在井冈山地区的老百姓只要一提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得最多的四个人便是毛泽东、朱德、袁文才和王佐.战斗岁月过去快90年了,能经常说起井冈山会师的主角毛泽东、朱德这两位历史伟人,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当地人们还能记得袁文才与王佐,并与毛泽东、朱德一块提及.可见袁、王二人在井冈山地区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笔者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说说毛泽东当年是怎么带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  相似文献   

2.
书刊传真     
宋任穷回忆袁文才与王佐 《宋任穷回忆录》中说,宋1927年随毛主席上井冈山,被派往袁文才、王佐部队工作。 宋说,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经三湾改编后,在毛委员率领下向井冈山挺进。当时湖南、江西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全被敌人破坏,剩下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都在各地进行隐蔽斗争,仅存两支农民革命武装就是袁文才部和王佐部。袁部驻在井冈山脚下的茅坪一带,王佐驻在井冈山腹地,各有几百人和60余支枪,在井冈山地区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袁文才、王佐出身绿林,占山为王,在井冈山活跃近10年,为中国革命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不愧为红色山大王.  相似文献   

4.
炎陵地处湖南东部,井冈山西麓,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 1927年10月12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完成著名的“三湾改编”后来到湖南炎陵的水口。在这里,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审时度势,最终做出在湘赣边区开展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5.
红军第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后于1928年4月成立的,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下辖六个团,一个特务营,约万余人。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工农红军第五军在宁冈与红四军会合,进一步加强了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力量,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1929年年初,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六个旅约三万人的兵力,从永新、莲花、茶陵、酃县、桂东、遂川等地,分五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  相似文献   

6.
井冈山,朱总司令手书:“天下第一山”。毛主席赞她“到处莺歌燕舞”,“旧貌变新颜”。为了赞美这座英雄的山,充满传奇色彩的山,我们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井冈山》摄制组,来到了井冈山。而且一呆就是一年!今日封镜,拍个淋漓尽致金秋的井冈,雨后天睛,分外妖娩。为了把“红色摇篮”的革命圣地和“绿色明珠”的旅游胜地拍漂亮,最后一组镜头留到了阳光明媚的今天(9月1日)。清晨,我和李军早早起来,从宾馆驱车赶到茨坪北山顶上的工地。这里正在加紧施工由邓小平同志题词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刚刚架好摄像机的三角架,只见…  相似文献   

7.
李文彩 《中国广播》2005,(12):15-16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井冈老区的广播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广播在促进老区“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宣传井冈山精神,宣传井冈老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就,丰富老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老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良凭 《档案时空》2003,(11):24-26
(一)1934年2月,井冈山上的丛林枝头又泛起一层新绿。这天早晨,坚持游击战争的江西省军区司令陈毅,刚刚打完南路武当拳,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军人跑上前来报告道:“陈司令,部队给养日趋困难,昨天夜里奉命下山去搞武器弹药、油盐粮食的同志都空手回来了。”原来,红军主力部队北上以后,蒋介石派嫡系部队李云杰、罗森带着好几万部队,把井冈山包围得如铁桶一般,妄图把红军困死在山上。杨言“三个月内把湘赣边界之共军全部肃清”。因此,陈毅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在井冈山艰难困苦,没有油盐粮食,没有布匹鞋袜,更没有武器弹药的补给。面对着这严重的困难局…  相似文献   

9.
<正>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纪念井冈山胜利会师95周年之际,光明日报社调研组于2022年7月来到井冈山市神山村采访,推出大型报道《神山村三日》,报道中提及的七位红军无名烈士魂依神山村的故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为回应社会关切,光明日报社联合井冈山报社、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为烈士寻亲”活动。2023年8月5日,首位确认身份的湖南省茶陵县红军烈士黄渭波的后人来到神山村认亲。随着寻亲活动的持续进行,七位红军烈士目前已有两位烈士的身份得到确认。为推动寻亲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深入进行,井冈山报社组织全媒体力量,推出“为烈士寻亲为天地铸魂”系列重大主题报道。2022年8月4日首发,因其关注度高、  相似文献   

10.
星火燎原薪火相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迎接建党八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 ,我们井冈山报人心潮澎湃 ,无比兴奋。作为生活、战斗在老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 ,我们责无旁贷要宣传好井冈山、传播好井冈山精神 ,让井冈山的革命传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井冈山 ,今天已是海内外人士慕名向往的胜地。1927年10月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底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湘东农军来井冈山宁冈砻市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 ,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从此 ,星火燎原 ,井冈山的斗争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  相似文献   

11.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红色战旗。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秋收起义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1994,(3)
井冈山下的一颗明珠─—再访酃县图书馆本刊记者韩柳四月的井冈山,无处不被嫩绿和鲜红的色彩装点着,那嫩绿是翠竹,那鲜红是杜鹃。红杜鹃在江南又叫映山红,井冈山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火,它象征着井冈山人的那种精神,那种品格,那种追求。汽车在苍翠...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大酒店--"红色之旅"的沉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井冈山人引以为荣的一句名言。红色井冈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27年,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红旗,播撒燎原神州的星火,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相似文献   

14.
每到岁末年初,家家户户都要挂一套或多套挂历,用以记事记时和装饰房间。笔者手中有一本1970年的英文版井冈山挂历,它是我从北京潘家园收藏品市场收购到的。挂历高42厘米,宽33厘米,共15张。 挂历的封面是臂戴红卫兵袖章的10位男女青年站在绿树成荫的小山头上,眺望前面的井冈山主峰的照片,上印毛泽东手书的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参加长征的8万余将士,大多是井冈工农子弟,他们在井冈山斗争烈火里百炼成钢,在长征的征途里茁壮成长,井冈红土涌现出5万多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47位将军!因而搞好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生死与共的井冈情结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生于四川省达县(今达川)河市坝村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一大队。在那里,他聆听过毛泽东的教诲(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应邀到学校演讲),深深地被毛泽东的渊博学识和平易近人的风度所感染。1927年,陈伯钧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后又和毛泽东一起上了井冈山。  相似文献   

17.
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五十余首,统计下来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其中有我国的三十六座山名。以山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等。有一首《五律·看山》共八句,竟有四座山入诗。所有这些山都随着毛泽东的足迹,由南而西,由东而南运行,遍布华夏大地。  相似文献   

18.
重上井冈山     
1927年9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开辟出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对井冈山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曾多次想重游这一故地,到1965年才了却了“重上井冈山”的心愿。  相似文献   

19.
唐娟 《兰台世界》2006,(11S):69-69
众所周知,江西境内无论城乡,陌生人相逢,彼此总爱以“老表”相称。或视对方年龄,将“老表”具体化为“表公(奶)”、“表叔(嬷)”、“表兄(嫂)”等。包含在这一声“老表”中的乡情、亲情,足以使人平添几分“他乡遇故知”的欣慰,从而迅速认同、消除距离。尤其有趣的是,外省人(如湖南、福建、广东、四川也惯于将江西人称作“江西老表”或简称“老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军来到井冈山,深入赣南腹地,上上下下都尊称当地群众为“老表”,很快使军民亲如一家,情同鱼水。  相似文献   

20.
进军钨矿区 1929年1月14日,朱毛红军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求发展.沿途只见矿井星罗棋布,钨砂晶莹闪烁,红军官兵眼界大开,为之欢呼喝彩.朱德赞不绝口:“‘特矿之首’果不其然,‘世界钨都’名不虚传.”毛泽东感慨地说:“如果能获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我军给养没有着落,何愁苏维埃革命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