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宏业 《语文知识》2006,(2):47-48,F0003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  相似文献   

3.
相较而言,2005年高考全国卷诗歌的题目能有效地考查并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三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依次如下:全国卷I: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全国卷II: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析了古典诗词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古诗例证说明“情”与“景”是艺术思维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诗歌意境的主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时,常常提到“情景交融”。什么是“情景交融”?怎样认识“情景交融”呢?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读之常令人有临景入情、留连忘我之感。因此,欣赏古典诗词,就不能不注意把握情与景二者之间的关系。古典诗词里情与景的交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绘景抒情。这样的诗一般是既写景又写  相似文献   

6.
张文华 《语文知识》2014,(11):63-64
本文所探讨的意境,是指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审美对象与读者审美心境之间的高度契合,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丰富境象与作者寄寓于古典诗词作品中的绵远情思的高度统一。其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即如清代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萱斋诗话》)鉴于意境是构成我国古典诗词作品诸多美学特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对之加以充分鉴赏。  相似文献   

7.
成彤 《甘肃教育》2005,(1):61-61
近年来,语文高考把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作为检测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高考命题以古典诗词为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以及对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现就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鉴赏作撮要解析。  相似文献   

8.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 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突出特征,好的意境是优秀诗歌作品的勋章。诗歌要较之其它文学形式更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做到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就必须创造出美好的意境。而“情”与“景”正是构成意境的两大重要方面,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的具体表现。因而古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情和景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古典诗歌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艺术匠心,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水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古典诗歌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的本质特点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是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古人追求诗文的意境美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一是抱残守缺,以不全景求全情;二是情话于景,以“无我”写“有我”;三是景为情设,情溢于表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词意境鉴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善于展开联想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像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的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学参考》2009,(19):50-51
情、景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鉴赏诗歌应该从理解情景关系入手。在古诗词教学中,本人尝试用“感-悟-练-用”四步教法,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的方法,达到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诗词鉴赏水平、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常青 《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58-159
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但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一般的解释是: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换一个角度来说,“意”是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形象描绘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二者的关系是“意”借“境”而表现,“境”则以“意”为灵魂,情景相生,形神交融,方可成为意境。追求意境美,是有情有景的抒情诗的艺术极致,更是中国古典诗的特点,那…  相似文献   

14.
英梅 《伊犁教育》2005,(4):47-47
历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都选人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提高高中生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由于读者是青少年学生。所以他们在阅读古典诗词作品时,既存在对文学作品鉴赏中对作品总体形象的规定性范围内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再创造的情形,也存在对作品的意境感知,直至理性认识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偏离现象——这是高中生阅读古典诗词时所特有的鉴赏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 ,这就为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由于情与景在诗词中构建的方式不同 ,所以我们鉴赏品味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概而言之 ,可从如下几方面着眼品味。一、寓情于景。有一类诗词中常是情景分写的。有的是上句写景 ,下句写情 ;有的是上联写景 ,下联写情 ;有的是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写情 ;有的是上片写景 ,下片写情等等。这类诗词的情景抒写虽有侧重 ,但其内涵是统…  相似文献   

16.
周月霞 《文教资料》2007,(15):79-80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尤其是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因此,我们必须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认真读懂诗歌的意韵。高考诗歌鉴赏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我们如何全面地解答这类题目,并从写景诗中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呢?本文从三个方面:一、内容方面(绘声绘色、动景静景、情景交融);二、表现形式(写景的不同角度、写景的层次);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归纳出写景诗的特色,揭示出解答这类题目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韩辉 《考试》2009,(5):108-108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在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上也属于衬托的一种,鉴赏一方面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所谓的乐景的,要突出“乐”;另一方面要具体详细地分析诗人要表现的悲哀感伤的情绪是怎样的,二者要结合起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古典诗词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领略其艺术特色。”但我们必须看到,在高考指挥棒下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大都以高考考点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内容讲授几乎是对诗词进行断章取义的字面分析,如重点介绍作者,忽略写作背景;注重字词理解,忽视意境赏析;深挖思想情感,浅谈主旨评价;侧重死记硬背,忘却吟咏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